“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人的传统年俗。春节临近,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花样馒头”成为北方市民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年货。1月25日,市北区水清沟街道“我爱民俗”暨纪念青岛解放70周年看我们生活“今夕对比”馒头大赛活动。
活动现场,胶东花样馒头制作达人陈月芝制作了各类花样馒头,鱼、年枣糕、老虎、燕子、圣虫等,造型生动可爱。同时还有共建单位部队官兵、小朋友与阿姨们学习制作花样馒头,共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
陈月芝表示,不同形状的馒头象征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老虎象征着虎虎生威,燕子象征着吉祥如意,钱龙象征着大富大贵,平安岁穗子则象征着平平安安,希望这些馒头,给人们带去春节的祝福和欢乐。
年关将近,水清沟街道萍乡路社区互助养老点老人们制作了100余个花样馒头,这些将会送给辖区的孤寡、空巢老人,希望他们过一个祥和、快乐的新年。
水清沟街道王玲说: “今天‘我爱民俗’暨纪念青岛解放70周年看我们生活‘今夕对比’馒头大赛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忆苦思甜,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胶东花样馒头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市北区水清沟街道已经连续10年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花样馒头制作活动,已发展成文明岛城特色文化活动,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在变化,但在人们眼中,花样馒头散发的年味却一直未变。”
据悉,近年来,水清沟街道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连续多年举办“我爱民俗”系列活动,先后打造了“民俗花样馒头”制作大赛、“品味端午节”包粽子比赛、“腊八”派粥送福、百名爱心编织志愿者织毛衣等特色活动,以技艺比拼交流、趣味制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走进部队、走进学校、走进现代年轻人的身边,引导居民广泛参与,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