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互联网上的言论已成为影响中国当前社会舆论的重要风向标。近来,多元化的文化思想此起彼伏,国内外各种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公正来说,一些客观公正的言论与文章,揭露假冒伪劣现象、不道德行为、腐败现象,表达民意,使人们认清真相,倡导精神文明,起到了改善社会、净化网络环境的作用。但是,有些网络谣言却特别热衷于“曝光”,津津乐道于鞭打“罪恶”、“阴暗面”,“丑化”现实,极端偏激、情绪化。
大的方面有:从怀疑人民英雄邱少云,董存瑞到朋友圈频频发生抢孩子的谣言,再到国家利用股市坑股民的钱。小的方面有:小龙虾不是虾是一种虫子;五岁女孩,肝癌晚期等。
一些网民在缺乏正确认知的前提下来“曝光”一些莫须有的事。在一些网站和不良动机网友的炒作之下,谩骂被当作水平,无良被当个性,再度误导了一些人对事实的无知、茫然。其言论制造新的思想混乱,干扰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界与政治界的理性认知与和谐稳定,其炒作之潮,来得甚是迅猛。
事实已昭然揭示,对非事实的炒作以及对事实抛弃的态度,不仅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智的。在互联网上,肆意炒作怀疑做法一旦付之实践,将是对中国精神、中国品格的损害,其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有力地抵制炒作等无良行为,提高广大网民的辟谣水平?
首先,科学地认识世界,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从而摆脱片面性、主观性与偏听偏从。无论是对现实还是互联网,都要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辨明真伪、力戒盲目,也不能随波逐流、哗众取宠。
其次,坚定我们自信心和定力,从社会现实出发,既不颂古讽今、也不盲目崇拜,学会通过理性思考、负责任的反思,获得真理真知,增强文化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第三,在对与错的博弈中,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也要积极发挥论坛、朋友圈等话语平台的互动作用,使正能量贴近舆论呈现的“最后一公里”,取得更好的传播实效。
第四,建立起防范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法律监管为弘扬正能量保驾护航,让谣言和无良炒作,消逝于人们不断提升道德之中。(李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