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这就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贴近老百姓生活,好的文化产品能有助于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真正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几十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作品的源泉是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新的时代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这些论断为中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文化需要推陈出新,这就意味着,在体现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上,我们需要全新的时代回答。
如今我们国家电视剧、出版物生产数量都已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加速递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然而,繁荣之下,仍有“虚胖”嫌疑。有些人调侃说,外国的影视作品称为作品,而中国的影视作品只能称为娱乐。近几年,各式各样的国产剧层出不穷,但似乎总是逃不开电视剧的惯有套路:出轨,婆媳矛盾,失忆,穿越,让人看到开头就能猜到了结尾,这种国产剧自然是无法吸引大众眼球的。有网友曾经评论各种电视剧说:年纪轻轻的女主角一路风调雨顺,坐上高管位置;身为上市公司负责人的男主角,每天只顾着谈情说爱,似乎公司会自己运作;婆媳吵架总会打巴掌;傻姑娘总会遇到高富帅;车祸必然失忆;跑入树林定会穿越;……这些失真的东西,很多网友都表示难以接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经典热播剧《渴望》、《儿女情长》、《编辑部的故事》可谓是国产剧中的几笔佳作,人们之所以把它们称为经典,自然是因为这些剧很贴近于生活,他们摆脱了现代电视剧的低俗套路,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通过消费进行文化选择。产品没有市场,就意味着不能吸引观众;得到了市场认可,就赢得了观众的掌声。文化产品要能体现时代性,要能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终究需要文化工作者制作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来打破。
优秀的文化产品要多接地气,要贴近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情感,要走进群众,要把文化产品制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了了人民。因此,文化创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将工作的重点和重心聚焦群众、对准群众,多走进群众、贴近生活;努力把最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家门口。(文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