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社会是在1979年12月6日。当时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定出了1000美元的标准。他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样的老百姓的最常用的家常话来描述现代化发展目标。那么怎样来检验”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呢?谁说了算,政府说了算,官员说了算,统计报表说了算,还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这就是要解决和处理的问题了。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宗明义说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十个字,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小康标准,不仅仅是用“GDP”的高低和政绩工程的好坏来评估,而是要看老百姓居家生活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小康标准;二是,小康标准实现与否,必须要有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都有这样的说法: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地方政府官员,把统计报表做得多么完美漂亮,在新闻媒体宣传得多么精彩纷呈,如果老百姓没有脱贫,甚至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小康”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八竿子打不着”。老百姓背了小康的名,官员们却因此得到提升,这样的 “小康”,老百姓不需要而且反感。老百姓的真实物质享受和内心实际感受,才最有发言权,才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和长久拥护。现在中央明确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标准是检验“小康”与否的关键,要注重的是老乡的“口碑和夸奖”其他报表和宣传顶多做“旁证”而已。这样就一举打破了过去重“看报告看图片展览看局部形象工程”轻老百姓真实现状就下结论的片面做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的小康标准不仅要在老乡身上看得出来,而且“三好”标准要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
“关键看老乡”要做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对中央的政策,老百姓曾经有形象的说法:要么是“走不出中南海”。就是指下面的官员,通过蒙骗老百姓方式,让中央的政策执行不到老百姓的身边来;要么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指下面的官员对待中央的政策态度。最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按政策执行,对自己不利的要么欺上瞒下,要么变通执行。一些已经被当地政府宣称达到小康的地方,老百姓不愿意“小康”就是证明。因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问题的落脚点还是在“看”字上。怎么“看”是关键的关键。笔者认为,“看老乡”,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接地气”,检查、考察的部门必须亲自到到地方上来,到老乡中间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切身感受老乡的“吃、穿、用”。检查、考察的范围要广,对象要多,时间要长;明察暗访相结合,尤其注重暗访。坚决杜绝事前“打招呼”,预防地方政府部门“作假”、“作秀”蒙混过关。同时,上级部门应当开通畅通的交流渠道和保护措施,让老乡知道“小康”的标准,并能够随时通过便利的渠道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汇报本人本地区的“小康”状态。反映情况的老百姓的应当得到有效的保密,防止地方政府官员对老百姓施压,或者威胁其人身财产安全,使得老百姓不敢反应或者虚假反应。
一个地方“小康“与否,是一个长时间的状态,绝不是一时一刻的短暂表现。是不是真的“小康”,不仅要看老乡长时间的“吃穿用”,而且还要看老乡的内心感受。只要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了“关键看老乡”各项具体工作,老乡“被小康”这些地方常上演的“闹剧”才能杜绝,老乡也才能真正享受到“小康”的物质待遇,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文/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