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此前报道,浙江某乡镇干部手机上普遍装有七八个工作APP和20多个工作类微信公众号,每天若要认真完成所有“留痕”任务,得耗费两小时。如今,这种“过度留痕”乱象将得到整治。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向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现象说“不”。(3月18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痕迹管理”的本意,就是干事有依循,程序可溯源,方便回头看。这原本是对干部工作考核的一种手段,能够让干部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更加地透明化,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提升对干部管理的精细化,只是,一些地方却把“痕迹管理”用过了度,变成了“痕迹主义”。
“痕迹主义”就是一种凡事留痕,不管工作做没有做好,做没有做实,只有先留痕就可以,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基层干部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更重视“留迹”,而不重视“留绩”,其实就是工作上的弄虚作假。
同时,正是因为“痕迹主义”的思维影响干部,让他们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不是对群众嘘寒问暖,而是和群众“摆拍”,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不但让群众很尴尬,也让干部在浪费时间搞形式主义。
这种“风”一样的工作,注定什么也不会留下,这样的工作不但群众不喜欢,就是干部也感觉到心累,毕竟这样费心费力的各种材料都是经不住检验的,也不能让群众真正地感觉到干部在服务上的真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只是做在面上的工作注定不能赢得群众的喜欢,对于这样的“痕迹主义”要坚决说“不”,还要把工作的中心从为了工作而工作转向为了群众而工作,围绕群众需求出发,在服务群众上多下真功夫,才能够真正地留“迹”于群众心中。(文/吴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