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五六部手机一字排开,你可能以为他是修手机的,仔细一打听竟是位基层干部。”一则基层公务员的自我调侃引发舆论关注。原来,这些手机是各个上级部门配的专用机,每天都要按时去预装的一个个政务APP上“打卡”。此外,他还有十多个微信工作群要每日签到,挨个传报各种材料。
对此,很多基层干部都表示自己一天到晚被各种材料,汇报所限制,完全沦为了“痕迹主义奴隶”。
文件填不完、材料报不停,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前有干部吐槽,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近有干部慨叹,考核只看痕迹,工作做得实不实无所谓,材料详实就好。透过这些基层干部的吐槽不难发现,原意为监督干部更好的落实工作的“痕迹管理”,由于一些地方过于注重“痕迹”,甚至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痕,让“痕迹管理”变成了“痕迹主义”。
适度的“痕迹管理”能够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但过犹不及,“痕迹主义”的做法进而令许多基层衍生出“形式主义考核”,从而导致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干实事。“痕迹主义”另基层干部看似很忙,却是一种“病态”,忙的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忙得“不知为何而做”,只是简单机械地“为做而做”,进而消磨了基层干部工作的激情,迷失了工作的本真。同时也另广大的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因此,破除“痕迹主义”刻不容缓,并且很快引起大家积极的共鸣,首先,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这种“虚假勤奋”式的危害早已达成了共识。其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舞台上,广大党员干部都渴望积极干实事,做出一番作为。
“痕迹管理”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适度的“痕迹管理”会让干部们有激情,有压力,进而不断进步。例如建立微信群、打卡APP。但是微信群、APP只是工作手段,不是工作本身。微信群应该促进干部们良性竞争发展,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政务APP是督促干部们时刻了解时事,时刻跟上党和国家的脚步,并保持初心,坚持党员干部的优秀作风。它们都是进步有益的管理方式,不应该成为工作的形式和负担,更不应该变成“痕迹主义”的牺牲品。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绩”不留“心”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可见党中央对形式主义也是深恶痛绝的。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要给在“痕迹主义”中迷失工作方向的党员干部点亮“明灯”,要给被形式主义磨掉工作激情的工作人员注入新的“燃料”。
在工作中坚持适度留痕,减轻负担,才能让党员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实事。“今年报的扶贫档案资料,我们村到现在还没有重复报送过材料。”旌德县三溪镇霍家桥村扶贫选派帮扶干部刘峰坦言,“轻松了很多”。刘峰的轻松,得益于旌德县对痕迹材料事项的精简举措。从这则报道可以看出,减负工作正在循序渐进的进行中,希望在不久能看到更多成效。
只有破除“痕迹主义”,为基层干部减负。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让实干者轻松上阵,脚踏实地干实事。才能让工作回归本真,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