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稿指出:“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 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倾向。”艾德思认为清华的这一举措旨在跟国际接轨,提升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名校,其一举一动都被认为代表着今后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这次清华大学发布意见稿,也被视为针对国内高校历来已久弊病的一次出清。那么,国内高校一直都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论文产出高但影响力不够
中国高校的论文产出在国际上一直遥遥领先,但高产出的背后却少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虽然近年来论文引用量在稳步提升,但与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是不成比例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急功近利,一门心思想着发文章却很难静下心来做实验。
第二、?基础科学实力薄弱
基础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宇宙本质以及众多现象背后本质的科学,是所有实用性技术的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强国,应用技术科学发展迅猛,但基础科学薄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基础科学的进步是应用科学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但基础科学投入周期长、短期难见效益的问题也制约着科研人员在该领域的工作。
第三、?关乎国计民生的冷门方向少有涉足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西北农林大学一对教授夫妻带着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攻克了一项医学难题,为阿兹海默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上了微博热搜。新闻指出由于该课题十分冷门,难以申请到科研经费,几乎少有人涉足于此。但是,阿兹海默(老年痴呆症)一直是困扰全球医学工作者的难题,随着我国日益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增多也为阿兹海默症的防治带来诸多问题。
第四、?硕博生培养机制不合理
熟悉国内高校培养机制的硕博生都知道,多数学生在入学后都处于被放养的状态,且由于导师招生数量多、科研工作繁重,难以抽出时间来对研究生一一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清华大学本次新政重点提到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并将其放在学术评价的第一位就说明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艾德思认为,本次清华大学发布的改革新政旨在探索验证这一政策的可行性。然而,新政强调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在于教书育人,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并不等于论文可以就此被忽略。论文产出对于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职称评选依旧占有相当的权重。
清华新政本身是十分合理的,但合理并不等于合乎实际。在其他高校,唯论文短期难以改变。如果为了应付这一新政,让高校老师面临教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往往导致二者的失衡。因此,为了减轻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特别是在论文修改、润色、投稿等方面,艾德思建议高校老师们找一家专门的论文编辑机构以解决后顾之忧。
艾德思(EditSprings)拥有一支覆盖1200+学科的资深母语编辑及审稿人团队,根据作者的研究领域匹配最合适的学术翻译专家、母语同行专家或审稿人,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英文论文翻译、论文润色、论文预审、投稿期刊推荐、论文修改等服务。艾德思希冀与各位老师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用专业服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