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机勃勃的背后是那些忙碌的身影。陈明便是这些身影中的一个,正是他那坚挺的身影,为广东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撑起了一片绿荫。
他的安全管理有“温度”
2009年阳光厂投产,陈明从项目上调入厂内任安监部经理。工厂成立初期,面对人手不足,制度不完善,人员安全意识普遍不高的窘境,陈明没有退缩。他自掏腰包到别的同行企业参观调研,购买安全管理相关书籍,下了狠劲研究制造厂的安全管理。他建章立制,提出了他的“温度”管理模式。陈明说:“对待一线作业人员绝对不能以暴制暴,这样只会起到反效果,一定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工友张师傅曾因为起重作业超重被陈明开了处罚单,为此张师傅怒气冲冲的找到了陈明理论,认为他不是有意违章不应该处罚他。陈明则是耐心的、心平气和的给张师傅做思想工作。并拿出他自己收集的同行业的事故案例影像资料,以真实的案例为辅,详细的阐述违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此时的张师傅早已羞愧难当。曾经有多少位工友因为违章被处罚,而找到陈明理论,而这些人无不是怒气冲冲来又满脸羞愧的离去。从09年至今,已经算不清他用这种有温度的管理模式融化了多少工友的心,全厂的工友都信服他。有位工友就这样说:“要说安全,我只服陈明。”
他的安全管理有“效率”
安全讲究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若安全有延迟,那么极可能让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深知这一点的陈明,他一直把握着他的安全“速度”,而他的速度在厂里是出了名的。在一次日常的安全巡查中,陈明正好走到车间的校正区,此时工友刘师傅正操作着烤枪对一变形的型钢进行烤火校正。在火焰的作用下,此型钢逐渐倾斜。正聚精会神工作的刘师傅没有发现这一情况,而正好走到这里的陈明发现了此情况,他一步跨出,眼疾手快的一把拉住刘师傅就往后拖,人刚一拖走,构件“轰”的一声倒地。使得刘师傅后怕不已,连连向陈明拱手致谢。确实,若不是陈明的救援速度够快,刘师傅必然难以幸免。还有一次,下料班的牛师傅操作乙炔气瓶到料场取料,由于未严格做好班前检查,气瓶接口处存在漏气,且由于作业过程中气瓶过于靠近明火,导致漏气点着火,眼看火势越来越大,牛师傅一下子慌了,丢下割枪就跑。半路陈明看到大家都往食堂跑就拦下了一位工友询问情况,得知情况后陈明拿起旁边的灭火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就往现场跑,由于处理及时得当,陈明又为大家化解了一次风险。有了这两个事,工友都称陈明为“及时雨”,有他在的地方就没有危险。
他的安全管理有“广度”
安全无小事,这就导致管安全的人会管的宽。曾经很多人就对陈明的管理提出质疑,认为陈明管的太宽了。有的工友就认为,我工作期间回个信息啥的要管、下班喝酒要管,下班打打麻将还要管。针对工友的质疑,陈明很耐心的给出“管的宽”的原因。他对工友说:“你们的这些行为,导致了安全隐患。上班哪怕是瞄一眼手机都会分心,车间各项作业交叉频繁,你们的分心极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下班后喝酒多了,或者打牌久了,会影响第二天的上班,这些都极易导致事故。”陈明坚守着他的管理“广度”,让厂部这么多年来的安全工作都是平稳可控,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安全管理有“精度”
2011年至2016年期间,陈明在任职安全总监时更兼任了厂部生产总调度,同时管着生产和安全。多年来,陈明坚守着他的“精度”管理模式,总能精准的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硬是将安全和生产同时兼顾到位。在广州东塔项目制作过程中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此项目的钢柱体型较大,长度较短,且项目图纸上未设置任何吊耳,若此类构件不焊吊耳几乎无法进行加工,就算可以加工也冒着极大的风险。为此陈明找到项目负责人,从生产角度、从安全角度出发去阐述装吊耳的必要性,最终说服了相关负责人,同意了前期焊吊耳,等装车后再将吊耳割除并打磨补焊,既兼顾了生产又保证了安全。陈明的管理“精度”从未停歇,他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创新,他秉承严字当头,科学管理的价值观,带领他的安监团队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的十三大管理体系,并开创了许多先河。如带领团队完成重型钢结构制造行业首部工序操作安全标准化图册——《工序安全标准化操作图册》;完成重型钢结构制造行业首部起重作业安全教育动漫视频——《制作厂起重吊装安全十大禁令》;推行“文治”,即以文化管人,最终形成10条符合自身特色,全员认同的安全文化理念;2017年首次推行视听化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电影库,收集300余部安全教育视频;2018年广东厂智能生产线投产,率领团队攻克智能设备安全管理要点,新编智能设备操作工序安全操作规程十一部,为智能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十载披荆斩棘,十载风雨兼程,他铿锵前行,他勇往直前,只为做好一件事,“安全”,他就是默默的坚守在幕后的那个安全人。 (文/ 黄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