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长三角一体化也是继“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在城市群层面推出的又一个国家战略。
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的消息,在“长三角一体化”方案里,上海无疑会被赋予非常重要的位置。
今年1月16日,上海已经就《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苏浙两省的修改完善意见。
也就是说,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上海大都市圈”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层面。
2018年11月29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很多人都在问,下一个被赋予国家战略的城市群是哪一个?会是新近提出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吗?
我们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提到的城市: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其中“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都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按照上述意见中所提,下一个很有可能是成渝城市群或者中原城市群。
至少,从目前来看,胶东半岛城市群纳入国际战略的概率不大。
就像我们已经有第19个国家级新区、12个自贸区一样,随着上层到国家层面的多了,获得的政策和支持力度肯定不如前几个,就像后面入选的国家级新区不可能获得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一样的关注度、后面的自贸区远没有上海自贸区一样的支持力度一样,相信城市群的规划也是如此。
那么已经提出“要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半岛城市群”的胶东半岛城市群该怎么办?青岛都市圈应该何去何从?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一年之后的9月19日,青岛海关宣布,即日起启动对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复制推广。
2015年3月,青岛专门引发《青岛市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文件提到,凡是可在全市推广的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复制推广;目前在全市范围内暂时难以全面复制,但可先在各类经济园区内试点推广的,同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区域范围内先行先试。
也就是说,虽然青岛没有自贸区,但其他自贸区所有好的做法都可以在青岛复制落地。
胶东半岛都市群和青岛都市圈的发展也需要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纲要。
比如,在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长三角城市这些年不等不靠,发挥自身主动性,不断健全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机制,已经在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一直在期待时机希望获得更高层面的系统战略支持: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浙江提出的杭州湾区、安徽主动融入长三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编制完成、G60科技走廊提出和建设……
再比如,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提到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而实际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最早是广东省在2017年12月25日发布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对标硅谷101公路、波士顿128公路等国际先进经验,打造一条贯彻珠江东岸的“创新廊道”,后来进一步完善成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香港、澳门”的组合。
同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G60科创走廊”,最早是由上海松江区在2016年提出,2018年,G60科创走廊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科创走廊也从城市战略上升到长三角区域战略。
还有,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与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成为各地报告中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皆将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上海都市圈在编制过程中主动征求苏浙两省的修改完善意见……
这些仅仅是其中的一些非常微小的例证,胶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都市圈应该从从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中学到更多,比如提前规划提前行动、打造“科技创新”经济带、各个城市之间包容协作……而最重要的一条,即使我们不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城市群,我们一样可以按照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来规划胶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都市圈的发展,“不等不靠,发挥自身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