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群众的意见诉求,不想着“趁热”去解决,而是把意见拖“凉”,现实中并不鲜见。有的对群众反映的“热意见”,采取“冷处理”,落实总是“在路上”;有的认为有些意见“过热”,不可迎“热”而上,应放一放、凉一凉再说;还有的设置的意见箱外表很美观、标识很明显,但就是很少打开它,任由意见“晾”在里面……征求意见若只做表面文章,难免让群众寒心。(《深圳特区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群众的“热意见”显然是群众现在的心声所致,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应对”,但是有的干部却采取了“冷冻”甚至“回避”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处理也就念成了“拖字诀”。
服务群众干部要先行一步,但是这种面对群众反映的“热意见”,采取“冷处理”,落实总是“在路上”的方式却是滞后了一步,干部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还觉得这是一个“忽悠”群众的好办法。
群众办事难、事难办一直备受诟病,而对于群众的“热意见”迟迟不处理也是其中的一种,在收集意见上很“热”,在接待问题上很“热”,但是在处理问题上却很“冷”,这样的一种态度让“马上就办”沦为了摆设。
在一些干部的心里,认为这样的“冷处理”很好,意见“晾”在一边,能够让群众在求解无门之下放弃解决问题,如果是遇上那种死缠烂打的也能够拖一天算一天,这样的一种办事态度,自然会让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要解决群众的“热意见”就需要“趁热”,这不仅仅是面对群众问题的一种态度,更要在落实问题上着力,让群众看到干部在为民解忧的过程是实打实的,这样的真心才能够赢得群众点赞。(文/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