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了毕业季,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就要走出校门,这些“小鲜肉”无疑将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争抢的对象,他们不光能支撑夜经济,他们更是城市发展的新鲜血液、未来希望。
“抢人大战”下,青岛留不住年轻人的话题却一度成为网络热门。今年的毕业季,青岛大约有1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而在之前网络热传的几篇有关青岛留不住年轻人的文章中,青岛工资低、机会少、房价高,成了年轻人留不下的“罪魁祸首”。
那么那些文章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对于青岛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负面因素会成为他们留在青岛的阻碍吗?他们是否有意愿留在青岛呢?
来看小编的较真儿调查。
NO.1 /壹
乐观的现场采访
在联系采访时小编得知,青岛大学金家岭校区正好有一场招聘会,于是小编就把采访的第一站选在了这里。
来到现场后小编发现,招聘会以民营企业为主,涉及物流、国际贸易、金融、文创、纺织、互联网、大数据、教育等多个行业,种类还算丰富。
在这里的采访中,不少学生给小编的感觉就是“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很诚实”……
收入相对低、房价高依旧是他们吐槽的对象,但同时他们又表示愿意留在青岛,哪怕适当降低薪资待遇方面的要求也可以。
青岛大学商学院的李芳洲告诉小编,他虽然是青岛人,但长三角才是他找工作的首选倾向地点,那里的起薪大多在5000元左右,青岛大多只有4000元,而且那里的发展空间更大。
但是,当小编询问他最后工作是否确定时,他说基本确定了,还是留在青岛……小编把心里大大的“why”抛给他,他说长三角那边找过工作,但是还是觉得离家远了……
来自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刘恒志,与小编的对话也基本是这个套路,该吐槽吐槽,但还是决定留在青岛,降低预期的待遇也要留在青岛,毕竟离家近。
相比之下,青岛大学商学院的山敏就“实在”多了,她直言青岛的工作机会要比老家日照多多了,离家也不算远,青岛就是她希望落脚的第一选择。而且山敏还告诉小编,她有不少在一线城市上学、甚至出国留学的朋友,都打算毕业后来青岛安家。
唯一的例外是青岛大学商学院的梁世恒,他的第一选择是深圳和广州,其次才是青岛,至于理由——他是广西人,广东离家近。
是不是青岛大学的“留青”青年,都让小编碰上了?
为了丰富采访样本,招聘会结束后,小编转移阵地,来到了隔壁的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
在这里,小编采访到了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朱益平和外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朱林爽。
朱益平说,他的专业在青岛工作机会很多,毕竟青岛的制造业发达,而且薪资待遇方面他也很满意,离家也近,他们班上30多人,除了大约一半选择考研外,剩下的大部分都选择留在青岛。
朱林爽也认为青岛的工作机会足够,因为港口外向型城市,外企很多,她的英语专业有用武之地,薪资待遇也符合她的预期,离家也不远。
还是选择留在青岛……
不过小编也注意到,以上他们所有人在做出最终选择时,都提到了同一个理由——离家近。
NO.2 /贰
不太乐观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大范围了解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小编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包含专业、就业意向、期待薪资、是否愿意留青等多个问题。
在小编给力同事的帮助下,这份电子问卷被分发给了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手上,最终有665人填写了问卷,其中94.89%为本科生,5.11%为研究生,涉及金融、机械、外语、物流、国际贸易、化工、制药、新闻、中文、教育、工商管理、建筑等专业。
先看最直奔主题的问题吧——您确定的工作城市: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留在青岛。
再看另一个问题:
大多数人给出了消极回答,那大家的就业意向和期待薪资是怎样的呢?
看的出来,端起“公家饭碗”,还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仅有13.83%的学生选择了民营企业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
在薪资方面,47.37%的学生选在5001至8000区间,还有30.38%的学生选在了8001至12000区间,也就是期待薪资在5000以上的学生,占比将近80%。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817元,每月大约是4235元。
那是否有人为了留在青岛,降低预期待遇呢?
根据问卷结果,显然青岛的魅力不足以让大多数人降低心理预期。
而对于现场采访时大家都提到的离家近,也就是工作地点因素,在问卷上的排名却没有这么突出:
根据问卷,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才是大家最看重的因素。
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青岛为什么留住/留不住您?
回答留不住的占大多数,原因也比较集中:工资低、机会少、房价高;不过也有不少回答认为青岛发展潜力大、环境好,因此倾向留在青岛。
从问卷结果来看,结果与小编的现场采访迥异,难道撤离青岛才是今年应届毕业生的主流?
NO.3 /叁
青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大数据”
现场采访与问卷调查结果迥异,是不是因为小编的样本量还是太小了,尤其是现场采访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巧合,凑巧问到的都是愿意留在青岛的呢?
因此要扩大样本量,搞明白青岛能不能留住年轻人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向专业机构求助了。
小编求助的对象是智联招聘青岛分公司。在市场公关部负责人尚赞帮助下,小编拿到了智联招聘2019年青岛专科以上应届毕业生的大数据,结果如下:
尚赞告诉小编,在智联招聘的信息填写页面上,有目前所在地和期望工作地两个选项。其中的期望工作地,关系着智联招聘的系统会把他们的简历推送到哪些城市的用工单位、给他们本人推送哪里的职位信息,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他们的切身利益。也正因如此,与小编的土制问卷相比,智联招聘上有关工作地点的填写更趋理性。
76.4%的人选择留在青岛,远超出小编问卷的35.49%。不过尚赞还提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8.7万个样本中,山东籍占大多数。在之前青岛科技大学的采访中,科大就业处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告诉小编,科大山东籍学生的比例超过70%。
考虑到山东人全国闻名的乡土情结,青岛高校应届毕业生超过76%的人选择留在青岛,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NO.4 /肆
青岛的人才够用吗?
对于更希望留在省内工作的山东人来说,青岛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此一来,那些问卷上和采访中小编收集到的抱怨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
不妨想想这2个问题:
对于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来说,这些本土人才是够用的吗?
在全国这个坐标系下,这种人才结构能支撑青岛不落后,甚至跑得更快来“学深圳、赶深圳”吗?
根据青岛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青岛的常住人口是939.48万人,同比增长1.1%,人口增加大约9万。而近年来在抢人上大出风头的西安,截至2018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00.37万,净增38.7万。仅有青岛六分之一大小的深圳,2018年常住人口为1302.66万,人口新增49.8万。
青岛在山东是有吸引力的、山东的人口规模还是很大的、山东人是恋家的,恐怕这才是青岛还能留住一部分年轻人的最重要原因了吧。
其实小编想想自己在青岛市广播电视台的这些外地同事,有潍坊的、日照的、烟台的、临沂的……外省人好像除了东北的兄弟姐妹,其他都是稀罕物。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不妨也想想你身边的同事是不是也以山东人为主。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支撑,深化改革、新旧动能转换都是无稽之谈。但是对于许多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青岛乃至山东本土是否能够培养提供足够的人才队伍,支撑数个千亿级产业链的发展呢?人工智能、大数据底层技术、新材料、医药生物、物联网……这些对人才要求较高的未来产业,我们能只依靠本土人才做大做强吗?
虽然小编在前文一直调侃“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很诚实”,但这些毕业生的抱怨,也正是阻碍青岛从全国吸引中高端人才的痛点所在。
机会少,是因为青岛的产业结构偏传统,新兴产业的弱势乃至缺失,自然造成工作岗位少;工资低,同样受制于青岛缺少高成长行业,传统产业的充分竞争导致企业不可能有太高利润,工资自然上不去;房价高,一方面由于青岛优越的自然和城市风光、宜人的气候,天生丽质能够吸引人;而且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70周年阅兵等大活动的举行,也让青岛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综合来看,青岛的高房价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青岛城市发展潜力的信心,但另一方面也确实成为青岛吸引年轻人的巨大阻碍。
回到最开始的提问,青岛能留住年轻人吗?
现在来看,还能留住一部分。
但是够吗?
很明显,青岛的决策者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给力的人才政策。不过这就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了,小编已经着手整理了,青岛留不住年轻人这个事儿,还得接着再议论,所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