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街道2019年“城市秀场·文化三江”艺术家联展于5月20日下午在登州路17号正式拉开帷幕。据了解,该联展由延安路街道主办,于5月20日至8月18日在登州路17号举行,分六场展览,每场半月左右。
开幕现场举办了第一场“历史的拐角印象家园绘画展”,展览作品内容与老城生活或建筑有关,同时邀请参展艺术家对三江片区部分有特点的老建筑进行现场写生创作,创作完成作品作为展览作品直接在空间陈列展出,集结呈现,唤醒记忆中老青岛那种睦邻关系的美好,消解现代人紧张、焦虑的心里隔阂。
据介绍,“城市秀场·文化三江”艺术家联展展览以“用艺术改变生活”为主题,积极响应市、区时尚城市建设,以青岛风土人情结合实验性创作为主要邀选方向,集中展现青岛艺术的创作力量,以艺术对外传播青岛城市文化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展示与空间再造,以类似艺术节的活动形式,打造“青岛创作”的文化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及艺术群体对活动的关注,为时尚青岛添彩;通过艺术品对闲置房屋的形象转化,让艺术真正进入生活现场,用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打通民众、艺术家和家园之间的情感关系的链接,为艺术爱好者和市民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艺术品、参与艺术创作过程的机会,更加增强民众的城市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活动以记忆市北--三江(合江路、松江路、嫩江路)文化片区作为展览区,利用一些老建筑组群举办艺术活动,以艺术融入生活日常的形式对旧建筑注入新的文化功能,激活并强化本区位的文化活力,尝试接续、打通登州路和大学路文化街区的关联衔接,并进行关注引流,为后期对这一区域进行文旅开发的功能转换提供参考样本。
多个“第一次”
据悉,本次活动是一次互动性强、兼顾艺术高度和趣味性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和时间周期连贯性在青岛各大区市中均属于第一次尝试。活动强化老城文化,可以更加激发出老青岛情结的情感认同,现场互动又可让这种和睦、互助的人文关爱信息传导给年轻人,影响年轻一代的行为处事态度,对建构城区文化品牌以及打造文旅老城区的城市创新战略都有重要意义。期待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挖掘和发现,共享文化盛宴。
延安路街道2019年“城市秀场·文化三江”艺术家联展活动安排
序号 | 项目 | 主题 | 地 点 | 时 间(每天上午9:30-11:30下午2:00-4:30) | 内容简介 |
第1场 | 2019年 城市秀场·文化三江艺术家联展 | 历史的拐角?印象家园绘画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5月20日(下午2:00开幕)-6月5日 | 展览作品内容与老城生活或建筑有关,同时邀请参展艺术家对三江片区部分有特点的老建筑进行现场写生创作,创作完成作品作为展览作品直接在空间陈列展出,集结呈现,唤醒记忆中老青岛那种睦邻关系的美好,消解现代人紧张、焦虑的心里隔阂。 参展艺术家:张瑜/邹平/林涛/薛杰/陈祖晓/杨克滨/王希元/宁雷/孟国华、王海宁 |
第2场 | 艺术肆——情景绘画呈现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6月5日-6月19日 | 由参展艺术家们自己按照展览现场空间进行呈现。独立布展,并提出各自的艺术主张,保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参展艺术家最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客观呈现。从布展开始到完全呈现全程向观众开放,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具体内容待定) 参展艺术家:张瑜/邹平/林涛/薛杰 | |
第3场 | 567——行色绘画四人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6月19日-7月4日 | 由参展艺术家们自己按照展览现场空间进行呈现。独立布展,并提出各自的艺术主张,保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参展艺术家最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客观呈现。从布展开始到完全呈现全程向观众开放,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具体内容待定) 参展艺术家:陈祖晓/杨克滨/王希元/宁雷 | |
第4场 | 二十青年影像融合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7月4日-7月19日 | 由参展艺术家们自己按照展览现场空间进行呈现。独立布展,并提出各自的艺术主张,保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参展艺术家最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客观呈现。从布展开始到完全呈现全程向观众开放,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具体内容待定) 参展艺术家:“Single Use Camera”(SUC)影像融合团队 | |
第5场 | 起?承?转?和——4维城语艺术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7月19日-8月3日 | 由参展艺术家们自己按照展览现场空间进行呈现。独立布展,并提出各自的艺术主张,保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参展艺术家最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客观呈现。从布展开始到完全呈现全程向观众开放,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具体内容待定) 参展艺术家:邢卫东/王衍玉/孟国华/王海宁 | |
第6场 | 空间生息——实验艺术综合展 | 登州路17号 | 2019年8月3日-8月18日 | 由参展艺术家们自己按照展览现场空间进行呈现。独立布展,并提出各自的艺术主张,保证每一场展览都是参展艺术家最真实的艺术思考和客观呈现。从布展开始到完全呈现全程向观众开放,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互动。(具体内容待定) 参展艺术家:石学金/修一/辛刚/匡丽/吴乙真/杨帆 |
现场还向前来参观的居民朋友提供代表老青岛特色的生啤、马扎,通过生活情景搭建,再现悠闲、互动的青岛市民生活情境。
小链接:
市北区“三江”文化片区
“三江”文化片区地处青岛的城市腹地,偏于老城区又有向新城区延展的便捷性,因早期作为日本侨民聚居区和工商业者集聚区,以及国立山大公舍大量的文化人集聚而成为青岛特殊的次文化区位。
“三江”文化片区位于市北区延安路街道松江路社区内,登州路以西,东西快速路以南,齐东路以北,莱芜二路以东,其名由区域内“嫩江路、合江路、松江路”三条道路命名。
三江”区域历史文化浓厚,说起来要始于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开拓了个新的居民区,位置在登州路以西的山谷。这一区域,当时以中国古代文人“唐宋八大家”命名,修成的马路有东坡(苏轼)路、苏洵路、苏撤路、欧阳(修)路。后来,“八大家路"改以东北的地名命名,如欧阳路改叫合江路,其它几条分别改叫松江路、嫩江路等。
从史料记载可知,这一代曾是日本人居住区,青岛船舶营运部在苏撤路1号,从事建筑业的冈田组在东坡路4号,铁路宿舍在苏洵路5号欧阳(修)路与大连路平行,也与大连路相似是一个坡道,由登州路西行。路的北侧是几座日式的小楼,住着兴亚院的岩根一夫、交通株式会社的主任,还有山东煤矿公司经理郑聪的公馆。在马路的北边,是一个很大的宿舍,长长的一条,依山势分作三段,上下错落,但走廊相通,叫做"兴龙庄”,是一座日式公寓楼,住着一大批日本各企业的中层职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校舍主要利用原有的日本建筑,包括日本中学、第一寻常小学、第三寻常小学。原东殖会社作为教授宿舍,叫“一舍”,而这座龙兴庄叫“二舍”,即第二教工宿舍有一大批山东大学的教职员工住在这里。解放后任上海市作协主席、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徐中玉,20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山大中文系。1946年山大复校,校长赵太侔聘他为中文系副教授,他就住在这里。
(通讯员:张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