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出台《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十条措施》,探索人才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着力将成都平原经济区打造成为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四川省将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建立高端人才评价互认机制,促进区域社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人才优惠政策联动、区域人才顺畅流动,形成“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其他市(州)”“家在成都、工作在周边市”的人才资源共享新模式,为推动成都发挥作为“主干”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广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的机制,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尽其能。的确,有的单位在人才引进上,受到身份、编制、职数的限制,致使优秀人才进不来;有的在岗位使用上不能突破陈规,习惯论资历、讲学历、看年龄;在薪酬待遇方面,只能简单地以工龄、文凭、职称来挂钩定级,与人才的岗位表现和实际业绩联系不够紧密,从而束缚人才的手脚,妨碍人才作用的发挥。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人才工作,立足新的起点做好人才工作,全方位培育和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在众多的人才政策中,人才激励机制是决定和影响人才投入的第一重要因素,只有建立科学且合理的人才激励制度和管理办法,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真正起到激发活力、盘活人力资源的最终目的。那么,就可从选聘、提升服务、人尽其才、尊重价值四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机制。
因此, 只有坚持为人才 “松绑”,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流动、评价、使用等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类人才活力和红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上官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