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以及青岛市一年一度的邻居节来临之际,市北区水清沟街道邀请辖区驻街部队、红马甲志愿者、新市民家庭、困难家庭、学校青少年代表等60余人汇聚一堂,在湖清路社区举办端午节趣味吃粽子大赛活动。
据介绍,粽子比赛采取定量吃、比速度的方法进行,每人吃三个同样大的粽子,用时最短者取胜,在吃粽子比赛的现场,香喷喷的粽子一字排开,参赛选手早就摩拳擦掌准备较量一番。在裁判的一声令下,参赛选手向粽子发起猛烈进攻,眨眼之间刚刚完好的粽子已经只剩粽叶了。活动现场,观战群众热情高涨,“加油,加油”的助威声此起彼伏。
1949年出生的陈月芝还向青少年们讲起了她小时候吃粽子的情景。“小时候家里穷,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奢望,只能将粽叶铺在蒸笼上,把味道蒸进米里,有点粽叶香的味道就算吃粽子了。如今生活好了,粽子也有了新花样,除了传统的米粽,还有肉粽、蛋黄粽,想吃什么味的就有什么味道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感恩生活。”此次活动旨在通过体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让大家在实践的同时,增进邻里沟通,充分体会了传统民俗文化的时代能量。
活动正值青岛市“崇德尚礼 山海为邻”第15届邻居节期间,水清沟街道在此次活动中特意邀请了辖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代表们,他们身处平凡的岗位,却时时刻刻践行着军民共建情、互助邻里情、奉献社会情,共同谱写了“大邻里”新篇章,有效促进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双拥共建军民情
水清沟街道与92767部队已经共建10余年,军地双方一直保持拥军爱民、共商共建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各自优势,有效确保了一方稳定发展。随着“美丽青岛三年行动”的持续推进,通过零星片拆迁、楼院升级改造等方式,南丰路1号周边区域已陆续完成升级改造,周边区域亮化美化的楼院与南丰路1号楼院形成强烈反差。南丰路1号楼院隶属于92767部队房产,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房屋建筑年代久远,01户污水管道外流地基沉降等原因,房屋老化严重,住户安全难以保障。因为历史遗留原因,楼内40家住户情况复杂,为楼院改造意见征集、签订同意书等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今年以来,水清沟街道党工委、南丰路社区与驻街部队一起携手,多次深入沟通,与部队一起查档案、摸底数、入户征集意见,通过军地共同努力,有效促进了南丰路1号楼院改造工程落地,目前已完成规划方案制定工作,预计拆除煤屋32个,楼院整体升级改造工程开工在即。近年来,水清沟街道在为部队家属指导就业、协调子女就近入学等方面解决了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驻街部队积极参与辖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特别是在处突维稳、治安巡防、安全保卫等任务中,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是军地双方精诚团结,让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
守望相助邻里情
在15届邻居节的带动下,辖区的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让邻里之间从点头之交到惺惺相惜,守望相助成为一座楼、一个社区、一个的城市的代表词和“烫金”名片。
陈月芝是辖区一位热心市民,为周边邻居默默奉献了20多年的时间。针对楼小组内老年人居多的情况,陈月芝主动申请成为居家养老互助点,将周边子女经常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家常、跳舞、打扑克,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使得整日闷在家里的老年人重现了笑容。
2018年冬天,在她们7位老人的带动下,成立了“夕阳红”爱心编织队伍,如今已发展壮大到100余名成员,她们织好的毛衣、袜子、脖套等全部免费送给了慈善机构和有需要的群众手中。陈月芝制作的“花样馒头”闻名岛城,在她的带动下,互助养老年的居民个个成了花样馒头制作能手。如今,邻里之间的互助情,逐渐让这群志同道合的老人们找到了更多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街道的各项文艺活动中也经常看到他们自信欢乐的笑容。
奉献社会志愿情
活动现场,还有参与到辖区公益行动的居民、环卫工人和新市民代表,他们有的在小区志愿巡逻,默默守护一方安全;有的每天站在主干道上,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有的凭一技之长,为小区住户修水修电、理发洗衣、帮办买菜。哪里的居民有需要,社区的志愿者就出现在哪里。特别是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海军70周年等大活动期间,志愿者们行走在街头巷尾,清理卫生、引导交通,不畏酷暑严寒,正是千千万万个志愿者,才让岛城的文明蔚然成风。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有共同的公益热情、奉献社会的激情,让他们成为了朋友,“无距离”邻居。
(王玲 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