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让我们羡慕。
不用逼他们学习,他们自己喜欢去学习探究;不用专门上各种辅导班,学校的选修课比外面特长班还要精彩。
丰富的社团活动,选课走班的创新模式,当然还有一大波艺术、体育、技术课程。
孩子们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遵守规则和纪律,热爱课堂与老师,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所在。
下面出场的就是两位别人家孩子的代表:来自青岛实验学校的张靖昆同学和刘雨露同学。
一个微视频大赛一等奖,一个受莫言“强烈”表扬
张靖昆,青岛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获评2019年青岛高新区“新时代好少年”;微电影《我眼中的青岛》获青岛市“我为家乡推介”微视频大赛三等奖,曾在青岛实验学校举办专场微电影首映礼。
张靖昆文学素养较高,创作多篇小说作品和文学评论,受到高校教授的好评;多个学期都被评为“实验领航人”,(青岛实验学校综合奖最高奖项),整个年级学习成绩稳定前十名。
刘雨露,青岛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获评两次“实验领航人”。在2019年度开学典礼上,设计的漫画头像被莫言称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漫画像”,创作的油画作品,被采纳为开学典礼纪念文化衫图案,学习成绩排名年级前十。
都喜欢组织社团,各有各的闪光点
青岛实验学校的孩子不张扬却善于表达自我,张靖昆和刘雨露也不例外,交流起来很畅通。
雨露同学说,她之前其实挺内向,六年级来到实验学校之后,因为开设“画里有话”美术社团,要组织大家一起活动,经常交流学习,才逐渐适应当众讲话。
“画里有话”社团的初衷是,想交几个朋友、提升个人水平。除了团长,还有副团、助手,周三、周四准备,周五讨论画作和技法,“自己会规定,一个星期或者一月画一幅画,虽然很艰辛,主要是自己热爱,把爱好尽情发挥出来,会觉得很精彩。”刘雨露说,“学校鼓励社团的自由发展,会提供展览位,并在圣诞节、狂欢节等节庆日里,为我们提供展板、明信片售卖等展示机会。”
以微电影、文学写作见长的张靖昆,开办的竟是“电路探索”社团,组织一帮同学学习模块化、自由拼接线路,涉及电脑画图、激光切割等。张靖昆爱好比较广泛,在课堂之外,他不断在找寻让自己热衷的兴趣点并将它付诸实践。
两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小有成就。刘雨露同学不仅爱好绘画,参与杭州美院的油画评奖,还很喜欢细腻化的写作;张靖昆更不用说了,参加北师大的科幻小说比赛,拍摄各个主题的微视频,忙得不亦乐乎。
会不会耽误学习,学习和爱好各占多少时间?答案是,这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比如说,微视频是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写作更是直接促进学习、练习作文技巧的一个方面。
“有一个想法,一个创意,把它实现出来,这是个很开心、有成就的过程,自己不觉得累”,张靖昆这样说。
家里都喜欢阅读,父母没给开学习“小灶”
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孩子能取得进步离不开付出和汗水。
拍摄《我眼中的青岛》,张靖昆各种取景、访谈、剪辑,用了整整一个学期。而刘雨露也经常用一两个月,才能完成一幅油画。
怎样能坚持下来,是否父母给开设“小灶”,都是家学渊源呢?答案是,都是自己主动学习,志愿做这些。
张靖昆的妈妈曾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会推荐给他一些文学名著看,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开始学习写现代诗歌。更多的学习是来自课堂,比如说把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应用到文章创作中去。
刘雨露的妈妈则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是“全才”,但是对雨露影响更大的是两位上美院的表姐。不仅自己坚持画,而且经常研究名画,是其进步的主要原因。
张靖昆说,家人主要负责监督他早点睡觉,担心他来了精神,无论是写作还是剪辑刹不住车。
刘雨露的父亲曾经担心画画分心,后来看到孩子的漫画特长受到认可后,鼓励她继续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啥不爱上辅导班,问问老师家底才明白
你们这么厉害,是不是有“风清扬”那样的高手暗中助力?是不是请来名家花高价位一对一培训?两个人的回答是并没有。
刘雨露同学说,她上小学三年记得时候,在课外的一家兴趣机构学过动漫,但是自己感觉兴趣班没有多大必要性,“学到技法,会限制想象力”。如果技法不会的话,有时候她会上网查,更多的时候来自学校美术课堂的学习。
“你们老师哪个学校毕业的?”小编忍不住问了句,回答是:中央美院。立马明白了。青岛实验学校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内一流高校的硕士,另外还有国外名校归国留学生,国内地市级及以上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社会上的辅导机构,又有哪些能比得上这些专业教师呢?
与之对应的是,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自选课,兴趣社团,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比如儿童舞蹈,创意绘画,竖笛和打击乐,少儿声乐表演等。而在学校放学后,青岛实验学校门外的体育场上,学校老师带着足球、棒球、橄榄球社团的孩子们,一起锻炼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除了这些来自211名校的老师,学校的各项设备与投入,也让辅导学校望尘莫及。
青岛实验学校室内外体育场馆散落分布,配备专业影剧院、微型博物馆、动漫教室、儿童艺术创意街区随处可见。各种特色节日、大小活动,给予了孩子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小编问张靖昆,你的专业摄像机是哪里的,剪辑是在哪学习的?回答是摄像机等设备都是学校的,剪辑基本在学校的教室里完成,这些拍摄其实属于选修课加强型作业的内容,师资和设备的强大可见一斑。
而在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中了解到,学校重视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就是由老师教、课堂教变为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主动学、自己学。张靖昆、刘雨露是学校两个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代表。
如果孩子都这样的话,还用担心他们的成绩和未来吗?
附录:
张靖昆:不要用“为你好”去强制孩子
(内容来自张靖昆演讲稿,有删改)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实施不太正确的手段时,常会将“为你好”挂在嘴边。那么,强制是不是真正的对孩子有帮助,或是只能适得其反呢?我要给出的答案是:有帮助,但弊大于利。
强制之下,孩子当然会顺从,但不是一种由敬爱而产生的顺从,而是对打骂的恐惧而催生出的顺从,这样的孩子会失去安全感。
还有的父母使用了绝对权力,甚至使用暴力强制孩子的认知与学习。如鲁迅《五猖会》中的父亲,就是在“我”正高兴时,逼迫“我”去学习、背书。也有很多的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因此逼迫孩子完成超出正常承受范围的学习。
比如,一个名校的教授希望孩子能像他一样学业有成,于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进行非常多的学习。孩子被教育得很聪明,但这个孩子因为长期被别人逼着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主动性,也对求知失去了兴趣,没有了生命不断向上的状态。
综上所述,强制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创伤,宁愿不去管孩子,放任他们自由发展,也不要用强权、强力去控制、干预孩子的成长。
另外,我们来谈谈家长对孩子的替代。
其实这一点可能在现今社会更多一些,简单来说,就是对孩子的溺爱。
儿童有一个天生的心智成长体系,而其中包括了正常的内心发展,也有对于世界的探索、认知。成人干预太多,很容易破坏这个过程,出力不讨好。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正在剥红薯皮,但剥得很慢,家长便来帮他,快速地完成了任务。在这里,孩子剥红薯是他探索世界、积累经验的过程,但家长的“为你好”直接打断了这一过程。
孩子的认知是分时期的,他们会在某个时期对某一件或几件事的认知非常热衷,但是如果认知不断地被打断,错过这一时期后再要很好地掌握就非常难了。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很多家长连失败的机会都不给孩子,那么还谈何成功?
文/文研同学 海语天风 图/部分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