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没有公车不应成为“尽量少下乡”的托词

2019-10-08 16:00:38 来源: 商讯 举报
0
分享到:
T + -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来源:中新网)

  公车改革是我国加快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14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改为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之后从中央开始,各地纷纷进行了公车的封存、拍卖等程序,并妥善安置原公车司勤人员。

  原有的公车制度不仅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还容易滋生公车私用现象,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不合理的制度也导致一些官员从公车私用上得到了“优越感”,从而自认为处处“高人一等”。效率低、浪费大,这都意味着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公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

  有的干部“腿软”是因为“心懒”。 有的人以前出门习惯了车接车送,突然一下子没有了公车要坐公交,感觉“丢面子、掉身价”;有的人虽然买了私家车,但是心疼油钱不愿出远门,却忘了为什么领车改的补贴;有的人借公车改革没有车的理由,故意减少下乡调研、现场督察。

  有的干部“腿软”是因为“工作难”。 除了心态没有摆正,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公车改革中遇到了实际困难。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还是基层。以前市县一级的基层干部下乡有公车,经常下乡调研、督察倒也方便,效率高的话一天可以去两三个乡镇。而现在没有了公车,距离城区近的乡镇有公交车,一天也能办完事跑个来回。距离远的乡镇,公交车少,光是车程就几个小时,办完事回不了城。若是工作不忙,还留宿农家了解民情,可大多数基层单位本就人手不够,眼看着单位有一堆工作要处理,却只能被“困”在乡镇干着急。平时就已经加班加点干工作,遇上下乡,加班加点工作却也干不完了。这样的情况下,“谈下乡就腿软”也是情有可原。

  公车改革作为我国行政体制内的新的产物,必然面临着困难,关键是怎么去解决。针对“腿软”的病症,可以加强监督,以外在的监督给干部施加压力,使其认识到下乡工作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针对“跑断腿”的病症,还需要尽快落实车改补贴,完善公务用车租用机制和优化公车申请程序,既要避免因公车产生腐败,也不能让“没车”使得干部做工作“寸步难行”。(文/吴小宝)

刘东 本文来源:商讯 责任编辑:刘东_wf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