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对青岛四流中路第二学校的残疾学生来讲,是个特殊的日子。伴随着飒飒秋风,全校新老师生来到了永安路25号的新校址——青岛明心学校,开启了新学期。如今,迁至新校址已两个月,这些残疾学生是否享受到了正常孩子那样的教育?如何让这帮特殊群体毕业后顺利融入社会,自食其力?
迁至新校址
让“教”更专业更到位
走进位于永安路25号的青岛明心学校,德式风格的教学楼、简约小巧的地上操场以及贴心细致的风雨走廊、窗明几净的教室……让人眼前一亮。学校内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及通道,通道出入口、卫生间、电梯、楼梯都配有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和标志牌,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行动方便。
据了解,青岛明心学校原名青岛四流中路第二学校,成立于1997年8月,原校址位于四流中路133号,是李沧区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今年年初,2019年李沧区区办实事出炉,“建成并开办李沧区特教学校”被纳入其中。8月,历时三年建设的永安路25号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约为56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96.71平方米。同月,由李沧区委编制机构委员会下文,更名为青岛明心学校并加挂李沧区全纳教育资源中心牌子。
据青岛明心学校校长江立省介绍,新校建有教学楼、塔楼、门卫室,操场底部设有供学生教职工用的餐厅厨房等,室外区域设置种植角、沙池、操场等供学生接近自然、互动交流、竞技运动的区域,最大程度满足爱玩爱动的天性。
在二楼律动教室内,曲映华老师正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地教授着学生舞蹈动作。随着动感的音乐节拍,学生们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笑容。作为一名律动老师,曲映华的工作是通过音乐、舞蹈,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听觉、视觉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专业的教学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训练环境。迁入新校址对曲映华来讲,律动教学环境较之前大为改观。“新的律动教室配备了电视、电脑,孩子们对着大屏幕就可以学习舞蹈动作,学得很快,对平常的授课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曲映华说道。
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学校配备了水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体育康复室、律动教室、唱游教室、电木工室、劳技教室、语训室等30余间专业功能教室”江立省校长说道,以确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学有所长,残而不废,给学生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15岁的陈亮自幼跟着姑姑、姑父长大,智力发育迟缓的他在家人、老师的培育下,如今已成为一名小小运动员,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民间足球争霸赛银牌、特奥会银牌等多项奖项。说起陈亮取得的佳绩,陈亮姑姑感激万千:“搬到了新学校,学校的环境大大提高了,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更优质的教育。在老师对陈亮的体育特长培养下,我们也看到了希望。”
点亮新希望
让“爱”更温暖更明亮
迁入新校址,正式更名为青岛明心学校。据江立省校长介绍,明心意指心思清明纯正,取自王阳明教育哲学理念 “致良知,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学校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孩子明辨是非善恶、保持善良本心。”
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重任。促进残疾儿童自立、自强,帮助残疾儿童成长、成才,这项重担自然落到了特教老师身上。富有耐心、细心、爱心等这些先决条件,是明心学校每位特教老师的“标配”。他们用实际行动,步步引导着每一位残疾学生面对学习、面对他人、面对未来。
“学校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帮助”,家住湘潭路街道的王厚证妈妈说道。王厚证先天患有自闭症,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需要有妈妈的陪护,有时王厚证的妈妈生病了,都没有时间到医院看。
将孩子送到学校,对王厚证的妈妈来讲解决了一大难题。从6岁开始,王厚证进入明心学校学习,“在我生病住院期间,是老师一直在帮忙照看着,交给学校有专业的训练,实在是太放心了。”王厚证妈妈欣慰地说,“刚入学时,孩子情况很不好,很好动。现在孩子在听指令、情绪管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也有时间去买买菜,以前这些事情连想都不敢想,减轻了我一半的的生活压力。”
目前,明心学校开设了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76人,其中有十余个重度残疾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针对这种特殊情况,“本着让每个残疾孩子健康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将教学分为在校生教育和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两部分,采取医教结合、康教结合、送教上门的形式,保证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教育。”江立省校长说道。
“学校前期会进行摸底排查、入户家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与家长沟通后,我们会对残疾孩子进行上门教育,使孩子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孟华老师说道。作为送教上门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孟华老师每周要送教上门2次,每次3课时。
今年刚刚加入明心学校的白金兰老师说:“来到学校之后,被同事们的勤劳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希望用自己的专业之力、仁爱之心帮助到更多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如今已成为这所学校老师们的教学常规。
在明心学校里,很多残疾学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家长们倾尽所有,不离不弃,只为能将孩子顺利拉扯大。特教老师们希望,送教上门送给残疾学生的不仅仅是看似简单的教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为残疾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送去关爱,送去专业的教育理念,用行动为他们重新点亮生活的希望之火。
这群学生被称为“折翼的天使”,他们或许无法正常与人交流情感,或许不能自食其力,幸运的是,总有人用爱与坚持为他们打开希望的大门。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近年来,李沧区立足特殊教育实际,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提升特殊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特殊教育为更多的“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
青岛明心学校只是李沧区特殊教育的缩影、教育系统的缩影。据了解,今年李沧区教育系统区办实事涉及到学校建设、食堂建设、健身路径建设等项目。截止11月份,明心学校(特教学校)、九水东路幼儿园等5所小学、幼儿园已于九月份开学投入使用;奇峰路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正在进行开园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启用,将新增学位6000余个,有力缓解全区入学、入园压力。
在食堂建设方面,青岛东川路小学、青岛汾阳路小学食堂已经投入使用;年底前,书院路小学等3所学校食堂将全部完成。
此外,李沧区还新建完成了30条(处)健身路径、3处笼式场地,为方便社区百姓健身,促进“全民体育锻炼”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