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家住世园街道的毕先生的妻子突感身体不适,急需就医。一支院前急救队从上流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果山急救站出发,短短几分钟便抵达现场对病患进行救治,这让心急如焚的毕先生一家瞬间安心。
此前,世园街道周边并没有急救站点。
合理布点 弥补急救空白
院前急救,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院外对危重症病人进行现场急救。10月30日,随着惠水路急救站的投入运营,标志着今年李沧区新视界眼科医院大崂路急救站、上流家园卫生服务中心百果山急救站、青岛同济手外科医院惠水路急救站3个新增院前急救站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进一步完善李沧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据了解,李沧区原有5个急救站,随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和常住人口的增加,急救站点少、分布不合理、急救不及时等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全区居民的急救需求,亟需增设新的急救站点。
自2017年以来,市、区将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列入了两级政府实事,按照平均5-6万常住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建设标准,市卫健委制定了《青岛市强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明确了每年建设的任务、资金保障措施,加大了督查力度,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由于李村商圈人口比较密集,周边只有第八人民医院设立的两个急救站,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急救的需求。”李沧区卫生健康局医政科科长毕仕伟说道,“今年在新视界眼科医院内设置了新的急救站,自9月底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出诊量达7-8次,为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今年李沧区卫生健康局重点在东部地区新设立了2个急救站——上流家园卫生服务中心百果山急救站和青岛同济手外科医院惠水路急救站,并先后于10月底投入运行,填补了该区域没有急救站的空白。
由于李沧东部地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快速增长,往往有病人因救护车时间过长而延误抢救治疗,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以前联系急救车很长时间到不了,现在家门口附近就有急救点,无论是设备还是医护人员都很专业,突发病情有了初步保障,让我们老百姓更加安心了。”家住世园街道的毕先生说道。
专业高效 抢抓“黄金时间”
在急救站可以看到,配置的救护车辆上,呼吸机、除颤仪……抢救设备、诊疗设备、搬运设备、监控及信息传输设备等一应俱全。根据相关要求,急救站基本建设全部按照统一装饰风格、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设施设备、统一调度指挥终端、统一人员配置、统一制度规范的“六统一”建设标准,既满足其基本功能需求,合理、方便、舒适、快捷、实用,又体现以人为本,尽量能够满足传染病消毒隔离的要求。
据新视界眼科医院大崂路急救站医生魏相廷介绍,急救站分为两个急救单元,每个单元配备5名医护人员,包括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两名担架员和一名司机,两个急救单元实行24小时轮班制度,保证随时有人在岗。
“急救队伍的医生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和院前急救培训证,护士必须持有护士资格证和护士执业证、院前急救培训证,担架员和司机也是经过市急救中心培训后,取得合格证才准许上岗的。”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总经理助理徐慧臻说道。除了市急救中心相关培训外,医院每周也会进行例行培训,可以说,在急救队伍能力培训上下足了功夫。
对于突发疾病的患者来讲,及早进行有效抢救,就意味着多一分生的希望。魏相廷说:“急救指令由市急救中心调配,我们在接到命令后,3分钟之内必须出车,随时更新救助进程信息。从第一时间接到命令单到抵达现场,用时平均在15分钟之内。”
作为“生命守护者”,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出诊都是在与死神赛跑。“我们所有人员一直处于待命状态,时刻准备着,平均一分钟之内就能出车,甚至30秒内,一秒都不能耽搁。”上流家园卫生服务中心百果山急救站的滕海龙说。
院前急救,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城区的速度,更是温度。据李沧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黄磊介绍,李沧区已连续三年将建设院前急救站纳入政府实事,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目前全区已建成12个院前急救站,分布在城区东、中、西部,构建了布局合理、全域覆盖、快速高效急救网络,持续减小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缩短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全区居民提供安全、及时、连续、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同时,这些急救站点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李沧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李沧区院前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能力。
下一步,李沧区卫生健康部门将持续加大对院前救济站点的培训、演练、考核和督查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急救站点基础设施、人员和药械等配置,全面排查医疗安全风险隐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急救服务需求,为推进“健康李沧”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