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木文化有着非常特别的魅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本只能出现在皇宫贵族的纯手工木艺品,也普遍的走入寻常百姓家。怀着对木易制作工艺的好奇。12月15日下午,来自李沧区的10多位孩子,体验了一次木艺工匠的工作,亲身感受了一下,木头到底能做什么?当了一把“小鲁班”。
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下午2点钟,活动正式开始,鲁班木作堂的老木艺匠人刘军师傅向同学们讲解我国木艺传统的历史和发展历程,使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木艺文化的源远流长。刘老师听说来的这批小学员是专门为了写好作文来实际体验,为了更好更准确的把作文写实时,格外耐心讲解各种各样的木作工具使用规则、相应的特点和用途,木艺相关的原材料和成品保护工艺等。让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工具设计的巧妙,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严谨的工具操作流程。
木艺魅力征服体验者
本次活动的主要体验任务,是把一块绵羊形状的木板和四块木条打磨光滑并组装成一只小绵羊。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个个跃跃欲试,都想大展身手。木作堂的老师们给同学们发放了口罩并指导同学们戴好口罩,然后发放了活动用的材料——木块和砂纸,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干了起来,老师也不时地纠正着同学们的姿势和操作手法。可是,不一会儿干的热火朝天的同学们开始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和艰辛,有的累的直喘粗气,有的手里的动作渐渐慢了下来,还有的干脆停下来休息。
木艺堂的老师告诉同学们,木艺的魅力是渗透在每一个打磨过程里的,一块块木头会在我们的手里变幻出不同的样貌,同学们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工匠的精神,这就是木艺。在木艺堂的老师们不断的鼓励下,同学们最终还是接连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木艺作品,同学们都是兴高采烈的,好像瞬间忘记了刚才的劳累。
“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推敲诗益炼,骈俪语尤工。”看着一件件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也明白了自己写写作的真谛了。
小记者对话木艺堂
现场的工作人员王老师告诉小记者们,每个周六周日她们都很忙,接待很多来自青岛各个学校和机构的体验团队,有时候忙起来都顾不上吃午饭,而今年更是多了很多慕名而来的体验者来感受木艺文化的魅力。还经常会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等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不远万里前来学习体验中国的传统工艺呢。中国上下五千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刘军老师向小记者魏鸿榛介绍,木作堂内的古琴和木马是最难得的木艺品,它们的制作融入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要素。小记者魏鸿榛亲自骑了一下小木马,经过他的实验,小木马还是很结实的。刘老师最得意的作品是一艘航母,耗费了一周的时间才把材料准备好,这些材料经过他的精雕细琢后用圆木棍和金属支架才制作完成,从这艘航母里,可以看出几分与辽宁号的相似之处,而辽宁号正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它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在祖国70年华诞时,刘军师傅还亲手用小圆木、聚酯板和胶水制作了一幅长1.2米,宽0.8米的大型作品,献上了一份宝贵的礼物,这是木文化家对祖国母亲生日的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和平、繁荣、昌盛!
网易小记者们还在活动现场采访了来自青岛文正小学五年五班的史书汶同学,他告诉网易小记者,他正在制作的是一只小绵羊,通过本次制作,他学会了耐心和用心,学会了勇于尝试的鲁班精神。
下午3点30分,体验活动结束了,同学们高举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通过本次采访鲁班木作堂,让参观的同学们和小记者们真正了解到了传承千年的木艺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同学们知道,中华文明的传承要牢记心中,家国情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不仅更要流淌于心,更要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近日,由青岛市妇女儿童中心主办、青岛少儿国学院承办的青岛市社区儿童传统文化项目体验活动火热进行中,邀请各街道社区的儿童免费参加,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可以优先参与。
(图文:网易小记者 魏鸿榛/宋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