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上午9时30分,北京皇家大饭店宴会厅,一曲悠长辽远的《牧歌》响起,在动人的旋律中,围绕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的儿童文学新作《牧歌》,由青岛出版集团主办的一场规模盛大的作品研讨会火热开场,一段段镌刻在新中国成长之路上的感人故事慢慢浮现。
在丰厚的历史与现实中表现中国少年的成长
《牧歌》是一部原创儿童文学力作,是作家董宏猷调动自己超凡的音乐素养,与丰厚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谱就的一首时代之歌。他用丰沛的艺术激情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将厚重的历史不着痕迹地告诉现在的少年儿童,将曾经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我党优秀党员的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既是一曲绵长而辽远的心灵牧歌,也是一曲隐忍而激越的精神牧歌,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是一部优秀的原创儿童文学力作。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邬书林 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 高洪波 先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张炜 先生;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张明舟 先生;中国出版协会副秘书长 陈宝贵先生;资深出版人、《儿童文学》杂志原主编 徐德霞 女士;资深出版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刘海栖 先生;著名出版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克文 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晖 女士;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刘颋 女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 徐鲁 先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陆梅女士;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徐妍女士;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崔昕平女士;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陈香 女士;《出版商务周报》盛娟女士;青年插画师、本书绘画作者许一苇女士。青岛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为达先生;青岛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庆鹏先生;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刘蕾女士。
研讨会气氛热烈,邬书林认为《牧歌》是一本通过儿童成长、生活展示我们国家七十年社会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的一本好书,不仅适合今天的孩子们阅读,也值得大人好好看一看。高洪波先生用“歌声飞过70年”生动阐释了《牧歌》的特点和意义,他认为这是一本特殊题材的儿童小说,也是一本独特的诗体小说,更是作家董宏猷首次以个人记忆中的童年为共和国70年奉献的一部高质量作品,旋律清纯,目光清澈,文字清秀,阅读感觉轻快,一气读完欲罢不能。刘海栖认为《牧歌》凝聚了作者的热情与深挚的情感,他从作家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关怀两个角度,高度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意义。作为曾经的出版人,张克文被《牧歌》具有的革命现实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所深深打动。
用“音乐小说”织造出可触可感的少年成长世界
《牧歌》是一首被广泛传唱的蒙古族歌曲,作者用《牧歌》作为书名,暗合了作品“音乐小说”的特质。《牧歌》讲述的是一个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一个儿童合唱团的故事,作品巧妙地以歌曲作为重返那个时代的介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各种美好的歌声相互交织,形成叙事和抒情上的变奏与共鸣。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群体之一,音乐所具有的涤荡心灵的力量,让小说的内容甩掉了陈旧岁月的羁绊,时空的变化随之消弥,小读者在跳动的音符与旋律中,触摸小主人公的成长之路,感受一颗童心从狭窄、犹豫和脆弱走向坚定、坚强和博大。
《牧歌》所具有的音乐性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张炜、张克文、徐德霞、陈晖、徐鲁、徐妍、陆梅等都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作品鲜明的音乐特质, 张炜先生说,“《牧歌》就像一场中气感十足的歌唱,作品流畅而不稀薄。一种歌牵动着一种文化,一种歌拓展了一个时代,一种歌引出了一代民俗。作品牵出了一段民间史和民俗史,把一个本来十分激烈的世俗故事浪漫化、意境化,就变得越发有意思,有趣味,耐读。”以音乐为媒介,传递时代语言,徐德霞女士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曲,那些歌、那些言、那些人……勾起了我们共同的记忆。作品匠心独运地以老歌作为那个时代的符号,让老歌为时代代言。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先生将《牧歌》放置在宏大的国际视野中去审视它,认为这本书是有道德、有尊严的写作。“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说涉及和引用了十几首中外名曲。因此,这部作品又具有了一部“音乐小说”的性质。就像柯罗连科的小说《盲音乐家》里,那位老马夫约西姆的悠扬笛声,一直在引导着五岁的盲孩子彼得鲁思的成长一样,《牧歌》里的那些诞生在不同年代里的乐曲,也是小江南和他的童年伙伴们成长中的精神养分。 ”徐鲁先生为大家细致地分析了《牧歌》作为音乐小说的写作特点。
陆梅说:“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和武汉这个城市命运般的友情,因为写这样一部小说我邂逅了董宏猷童年的自己。”风格多样的音乐与节奏感十足的文字珠联璧合,成为表现少年成长的魔力符码,共同织造出一个可触可感的少年成长世界。这个世界里,音乐声时而辽远,时而激扬,时而柔软,时而坚强;这个世界里,长江码头上高亢的号子声、滔滔大江的浩荡江声、江汉关的悠扬钟声,还有老汉口市井里巷的叫卖声,把少年的真实生动的乡土背景、日常生活环境和丰饶的成长土壤一一展现,巧妙地描摹出一幅充满烟火气息和码头文化色彩的乡土风俗画和“浮世绘”。
儿童文学出版题材的一大突破
成长路上的脆弱、迷茫,不时被提及却又唯恐避之不及的父亲之谜,活色生香的乡土文化图景,武汉独特的码头文化,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渐深入,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作者结构文本的高妙之处,直到最后才点出父亲的神秘身份,原来他是一位新中国成立之前战斗在台湾隐蔽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少年成长中父亲的缺位和父亲身负的家国重任构成情节上的矛盾,父子情又在宏大的家国情怀中融为一体。
“一本《牧歌》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现实突破,革命与生活在这本著作当中以一种复合体的形态呈现于小说之间,两者之间是有价值向度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无缝链接融合在小说作品当中,拓宽了小说的意蕴。”
陈香如此评价《牧歌》的题材厚度。
“合唱团里只有‘我们’,没有‘我’。”一句话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董宏猷将如此沉重而宏大的现实题材,以涤荡心灵的音乐小说的形式来呈现,这也是儿童文学出版题材的一大突破,作品将灵动的儿童性与深厚的历史感完美结合。
《牧歌》从题材的突破到结构的创新,成为研讨会上讨论的热点。
“《牧歌》是歌曲之外的一种理想,一种对时代予以记录,对家国情怀予以表达的一个典型和一个写照”,陈晖这样评价《牧歌》的题材意义;徐妍认为:“《牧歌》不仅进入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个人迹罕至的神秘地带——隐蔽在台湾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而且以音乐的形式隐喻了新中国初始期的历史图景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肉关系,由此生成了如交响乐与小提琴一般不断交替的明亮又忧伤的小说结构。”崔昕平认为作品的前半部分凸显了意识流小说结构的特质,是非常高级的书写。刘颋将《牧歌》的结构方式与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做类比,阐释了《牧歌》结构上的张力,小说的重点后置,其结构的张力和前后的意境、语言,包括叙述方式和叙述情感的状态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这个张力恰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盛娟对于作品的传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牧歌》特别适合办一个面向儿童的音乐会,未来像这样的书也可以进行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开发,比如说舞台剧或者音乐剧。
本书作者董宏猷先生音乐造诣颇高,在音乐与文学的感染下,董宏猷先生现场吹起了口琴,张明舟先生引吭高歌,全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悠扬激昂的旋律让会议现场暖意萦绕热流涌动,大家陶醉在音乐和文学的魅力当中,一场别开生面的作品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