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画卷,总是由一抹抹明媚的色彩绘就。古有花木兰代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战役为百姓。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一处处公交枢纽站、客运站场、地铁口、火车站等客流密集区,活跃着一支支区交通运输局的巾帼战疫小分队。她们和男同胞一样,冲在防疫一线,不惧病毒感染,为乘客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宣传防疫知识,开展志愿服务,用心守护着家园,阻断病毒传播,传承着“中华儿女多奇志”的风采,续写着新时代“巾帼战旗美
如画”的交通佳话。
70公里地铁线每天奔波巡查
平日里,你一定对她们不陌生。家庭中,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工作中,她们是女干部、女党员、女职工......面对疫情,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耐心和包容,为抗击疫情增添了温暖和力量。
她们有着美丽的容颜,却不惜戴着闷热的口罩,脸上勒出一道道印痕;她们有着时尚的服饰,却甘愿长时间穿着防护服,任汗水湿透衣襟;她们有着温暖的家庭,却忍痛离开小家,冲上站点一线与病毒作斗争。这些交通“娘子军”,用内心的温暖和坚强,筑起了一道道抗击疫情的坚固堡垒。
地铁巡查督导组6名同志,每天督导检查4至6个地铁站口,在将近70公里的地铁线上来回穿梭。她们不厌其烦地督促地铁站,落实公共区域消杀、员工岗前测温、乘客进站测温、实名制扫码乘车等疫情防控措施。对低温条件下测温仪度数不准、隔离区设置规范、“一车厢一码”落实等问题,帮助地铁站一起想办法、定措施,尽量把疫情防控的关口扎得更紧更严,未让一名体温异常乘客进站乘车。
为掌握实名制乘车措施落实情况,全组女同志多次乘坐地铁,实地查看进站、上车乘客扫码情况,并针对进车厢扫码不规范问题,群策群力,开动脑筋,提出了安检口、站台巡视人员对进站乘车乘客当面提示的办法。有时,为了摸准手持测温仪工作情况,巡查组的同志就亲身试测,确保精准度。
不畏低温严寒站好每班岗
有些花经冬愈艳,有些人遇事更强。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抗疫一线时,无数次会被那些外表柔弱却秉性刚强的交通女勇士所感动。
驻守在薛家岛公交枢纽站的6名女同志,执勤岗位位于公交换乘站台上,靠山临海,大风大雾天气多。在当下天气下,气温比区内要低好几度。值勤初期,并没有帐篷,在这样的地方一呆7、8个小时,其困难可想而知。王瑶同志从2月初开始,连续3天全天值勤,有时冷得站不住,就跺脚取暖。李娜同志积极参加值班,有时肠胃不好也坚守在岗位上,正月十五当每个家庭吃元宵和团圆饭时,她却在零下好几度的工作岗位上。青岛火车西站20余名女职工,在地下换乘大厅寒冷的低温环境中执勤。好多女同志为了不耽误工作,自备热水袋或暖宝宝。还有的多穿好几层衣服,把自己包的像个粽子,但没有一名同志喊冷喊累。
岗位即战位,在岗即尽责。疫情就是冲锋号,站台就是主战场。灵山卫公交枢纽站的6位女同志,坚持每天督导车站物业落实消杀和员工岗前测温措施,对每一名进站乘客测温。徐颢月主动捐赠35副护目镜,支援卡口一线疫情防控。刘莉在执勤返岗后,加班加点为复工企业办理包车手续。薛俊俊有孕在身,仍准点到岗从不抱怨。西海岸汽车总站公交客流量大,测温时遇到不理解的乘客,全组女同志就要既宣传防控要求,又要陪着笑脸拉家常,争取乘客理解配合。她们给别人送去希望安全,把危险委屈自己抗。
路途再远困难在大也要坚守一线
因为有爱,所以有力;因为责任,所以前行。疫情来临,危险面前,女性从未走开。她们同心抗疫,温暖守护,用青春热血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大爱与担当。
曲梁同志家住莱西,单程开车就需要2个多小时,每次都提前到岗。2月15日大雪天气,上岗行车到城阳地界时,因路面结冰,车辆出了事故,还闪了腰,但她仍坚持值班。臧芙蓉同志,本人不会开车,有时打车、坐公交或者让家人接送,从不耽误值班。还有几名同志,家中孩子尚小,怕老人担心自己感染,至今不敢告诉老人自己在一线值勤。邹向红、管晓燕等同志经常头一天晚上21点完成值班,第二天又到单位办理日常业务,工作连轴转。
朱芳同志住在青岛崂山区,地铁督导时经常长途奔波,最远一直检查到董家口火车站。邓伟萍同志本来没有排班,个人主动要求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与崔海燕同志编为一组,很快掌握了检查流程和重点。王瑞美、王玉明同志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为其他同志树立了榜样。林静艳同志,孩子小家务繁重,但从未因个人困难请假。2月20日调到另一处执勤点,有时到晚上21点以后,但一句怨言也没有。陈珊华从大年初二在董家口火车站执勤,每天早8点到最后一趟火车晚9点44分,一直坚守岗位,两个孩子交由丈夫看管。女本柔弱,为民则刚。疫情来临时,她们不约而同化身刚毅卫士,冲向防疫第一线,为大家撑起“半边天”,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亮出了巾帼底色,展现出巾帼担当。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前沿,一名名普通女性,一朵朵铿锵玫瑰,成为守护家园最靓丽的风景线。春暖花开终有时,在与疫情的较量中,无数交通女性的感人善举,将共同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
(李国华 孟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