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医院如同一次大考,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疫情下一一暴露。如果把抗击疫情当做是一场战争,那么,打赢这场战争的除了前线的医护人员,也离不开后勤保障部门。试问,如果没有足够的防护物资,医护人员在前方如何战斗?如果产生的医疗废物不能妥善处理,将给医院带来多大的威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做好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管理,则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关键环节,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疫情期间,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所有废物,都是医疗废物,导致医疗废物大量增加。 疫情之前武汉每天产生医疗废物约40吨,新冠疫情期间,武汉每天产生医疗废物约240吨,是原来的六倍。疫情前全国总的处理能力是4902.8吨/天,疫情期间处理能力提高到6022吨/天,为了避免医废堆积,环保部门增加了医废处理能力,医院内部的收集能力就变成了瓶颈,科室的存放空间也严重不足,医疗废物桶爆满,甚至随意堆放,给医院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医疗废物作为间接的传染源,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其处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但大多数人恰恰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医疗废物转运过程中,转运人员因其工作性质需长期与具有传染性的医疗垃圾接触,转运人员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尤其这次的新冠病毒,传染途径多,运输和交接都会给转运人员带来传染的风险。如果医疗废物在医院内开盖运输,就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传染源的裸露,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另一方面,病毒也会通过接触传播,医疗废物一旦滑落,或碰到人员,就会带来更大的院内感染风险。
工作量的突然增加,再加上人员严重不足,医废的转运效率和管理严密难以两全。如果医疗废物转运不及时,尤其在各科室没有及时清运,会给医院内部的感控带来巨大挑战。一旦因为管理不善造成医疗废物丢失,极易造成疫情扩散,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医废管理,物联网+互联网概念的引入
近年来,医疗废物的院内收集转运一直是医院管理的痛点问题,但因为从业人员的高龄化原因,很多好的管理模式,都无法有效推行。研发人员一直为此多方求索,反复尝试,力争找出一种操作更简单、管理更严密的解决办法。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就疫情期间进一步规范管理医疗废物提出了要求。2月24日,国家卫健委、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医疗废物的信息化建设,在2020年年底前集中整治医疗废物的管理问题。 可见国家对医废管理的重视,在国卫医发【2020】3号文件第六项第一条明确指出:“建立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重贮存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医废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加强医院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避免管理漏洞,保障医院及患者的安全,有些企业家倾力打造医疗废物云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云端大数据分析,通过简便操作,使医疗废物的转运实现精细化管理,让本来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让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严密。
医疗废物云管理系统替代了医疗废物交接的书面记录方法,同时考虑到医疗废物转运人员的实际情况,没有采用手持终端对二维码的扫码交接,通过与云端连接智能医废中转箱和收集车,完成医废管理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监管,涵盖整个医疗废物在医院内收集、转运和贮存的全过程。医疗废物云端大数据分析系统能有效的区分和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及中转各个环节及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责任,避免医疗废物的丢失,严格监管医疗废物收集和转运过程中的规范操作,避免院内感染危险。有效保证全天候无死角的实时管控,杜绝了医疗废物非法再利用的隐患。系统可以与城市管理平台数据中心无缝对接,卫生监督机构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医疗废物的动态信息,了解每天各科室产生的各种医疗废物的数量,及全院医疗废物的数量,便于卫生监督机构远程监管。
结语:
疫情虽然即将过去,在疫情中暴露出很多医疗废物的管理问题,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疫情结束之后,各地卫健委和医院必将全力改进医废管理,推动医疗废物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云平台,配合物联网,搭建一个城市医废管理平台,实现医废的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置全程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