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类作品:
《承重者》
作者:曹鸿训19级
《守护者》
作者:赵奕雯19级
《致敬》
作者:孙琪19级
《日出》
作者:程千19级
描述:崭新的一天人们抗击着疫情,升起的太阳给予人们新的希望。
征文类作品:
成功的花
2020年,我们正式进入了21世纪的20年代,告别10年代的我们无疑都已经成长了。但新年已至,本该亲戚间开心聚会并充满欢声笑语的日子里却充满了阴霾。2020年的开头似乎在与我们大家开玩笑,新型冠状病毒搞的人心惶惶,篮球巨星科比及其爱女的意外去世则雪上加霜,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对2020年的期待值。不过……有失望,才会有更大的希望。
这个春节让我认识了钟南山院士,让我看到了他的学术精神,了解到了他对中国的伟大贡献,2003的非典他在抗疫第一线,现在84岁高龄的他,也依旧在抗疫的第一线,这让我明白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深刻含义。
有这么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在一线争分夺秒,换衣服需要时间也容易感染,她们有时为了抓紧救护,连喝水都不想耽误。人性的本真,可爱中又有几分无奈,非常时期,国难当头,最可爱可敬的医护人员,总是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感动!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金银潭医院,是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众人皆知的标志性地点。因为这是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也是“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由于身患渐冻症,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抗疫一线的妻子不幸被感染,而他拖着病体坚守在抗疫一线30多天,甚至忙得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
“时光改变容颜,却带不走人间大爱”2003年,王婷70多岁的奶奶坐着轮椅把王卫国送上支援太原抗击非典的战场。王婷的父亲王卫国是长医附属和平医院放射科的一名医生,2003年,王婷70多岁的奶奶坐着轮椅把身为医生的王卫国送上支援太原抗击非典的战场; 17年后的今天,已经66岁的王卫国把同样作为医生的女儿送上驰援湖北的抗疫一线。2月2日下午,王婷和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其他118名医护人员在太原武宿机 场集结,紧急飞赴湖北省,而此次陪她一起征战的行李箱,正是17年前王卫国去太原支援抗击非典时用的箱子。此次驰援湖北,对于王婷来说不只是践行着一名医者的使命,也传承着一种名叫“奉献与信仰”的家风。
他们是一群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勇敢、最值得敬佩之事的人,他们是希望,是我们为之骄傲的逆行者。
作者:徐海伊17级
战役中的精神与感动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全中国人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战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之时,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一只乌黑的大手沉重地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病毒蔓延的十分迅速,感染人群也在一天天的加重,英勇的战士一批又一批的奔赴前线,争分夺秒与病魔争夺着胜利。
但是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我们同样也从中收获了感动与泪水,在这场战役中有多少的医生护士不顾亲人的阻拦离开了温暖的家,奔走在危险之中,又有多少倒在战场下的英雄们?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那是一个关于治愈患者出院后的自述的视频。在视频中,那个年仅23岁的青年人提到:“那些护士姐姐们都很好,当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来的时候,她们却一遍又一遍地安慰我,鼓励我说:‘小伙子,你还那么年轻,别放弃,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事的。’”他的主治医生为了帮助他,基本每天都进行着连续的高强度工作。患者说到这里时,双眼止不住的泪滴,一颗一颗地往下掉,在这场战役中,这样的医生护士又何尝只有他们?
这场战役中除了医生护士,还有无数身为普通人的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议。各大网站媒体无不在为奋斗在前线的工作人员加油。顷刻间视频评论区、弹幕区中无不都在整齐地刷着同一句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曾经历过多少次濒临毁灭的打击。然而无一例外,胜利的都是我们,正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那坚实的凝聚力,所以我们相信只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就没有困难能够打到我们。
在这次疫情中,除了国内人民热切关注之外,身处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及外国友人也纷纷为中国送上了援助:一位现身处土耳其的华人亲自驾车从土耳其来到中国。只为将从当地买来的两箱口罩送回自己的祖国,当民警询问他的名字时他回答道:“你叫我中国人就好”。
还有一位外国友人亲自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将物资运往中国。飞机离开时这位外国友人大声的喊到:“中国加油!我爱你!中国!”对着这些珍贵而珍重的心意及其中蕴含的对中国的感情,都值得我们去为之感谢和感动。
中国从来都是一个包容友好的民族,我们有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骄傲,但同样我们也愿意做世界的友人。相信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念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就会听到胜利号角的吹响。
呆在家里的这几天也确实感受到了外面的美好,想要看到外头嫩绿的枝芽,想要听到小鸟清脆的歌喉,想要闻到那夹杂泥土的青草的芳香,想要与好久不见的你们,共同欣赏这春暖花开。
在这片阳光照射的草地上,大家谁也不准缺席。
作者:乔佳18级
我愿成为这样的人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题记
庚子鼠年,随着新春钟声的敲响,新冠病毒悄悄夹在一片寒风中靠近了,本应该万家灯火,辞旧迎新,忙碌了许久的家里人可以一起开开心心过个年,多时不见父母的孩子终于盼到了父母的归来,可是这一切都被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在我们还未反应过来,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为病毒危在旦夕,安静祥和的生活被刺耳的哭喊声打破。
是离别的挽留声,妻子失去了丈夫;是嘶哑的哭喊声,孩子失去了父亲;声声入耳,动摇的是每个人的心,心心相连,牵动的是每个人的情。
在困境中,总有人不畏雨不畏风,不畏冬雪和酷暑,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在疫情的警钟刚刚敲响之际,参与过03年非典的钟南山院士在十七年以后再次搭上了那条通向前线的列车,疫情当前,钟南山院士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国人的心,成为不少人的定心丸,夜驰武汉至今,战“疫”至今,一手安抚病患和广大人民群众,一手带领团队开始研发和解决疫苗问题,为疫情奔波的行程满满当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也是满满当当,长时间科研,开会,远程会诊,接受媒体采访,甚至飞机上也在研究治疗方案,始终如铁人般得拼命,永远心系国家,心系患者,正如十七年前非典来袭时,他的那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为什么我们那么怀念李文亮医生,不是因为李先生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而是因为李医生正是像热血雄心的我们,我们都是平常人,有着一颗炽热的雄心,希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家园挺身而出,我们都是平常人,想说真话,不想演戏,我们都觉得善良的人会有好结果。他为我们开路,想让我们恢复自由,他在一片火海中逆行,为我们开辟一条带有曙光的道路。
疫情以来,一直备受瞩目的“武汉日记”平凡的人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送药的吴老师、微博上的“蜘蛛猴面包”顺丰汪勇先生,还有很多的志愿者,这是疫情中齐心协力的英雄们,在这场疫情里有太多平凡的人用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别人撑起一片天空,点燃希望之火,为别人进行着生命的延续,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金戈铁马,烟雨任平生。那一双双眼睛里,透露着对祖国的爱与坚定,那一个个笔直的腰杆,像极了西北大漠里的胡杨,默默无闻守护着祖国,风越发凛冽,他们仍面不改色。
梦舟小渡清溪,三声雪却能惊醒心口涟漪,那光芒最胜的方向,终是悠悠晃出你们的身影。我想成为这样的人,鲜衣怒马,守护那一方的安平;披荆斩棘,争得那一片的宁静,愿我可以为国家在有需要时做出该有的贡献,愿我可以在国家受到苦难时站出来保护我的祖国,愿我可以像那些在困境之中逆流而上的英雄一样,带领人们逃离迷茫,尽微薄之力助她一臂之力,对世间万物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被众人唤得傻瓜也不以为苦。我愿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要努力去触碰阳光,或许最终,我已成为一抹尘埃,但愿你如那抹光辉,肆意而出,喷薄向阳。
作者:王昕瑶17级 指导教师:于晓
不惧风雨,无畏挑战
“2020的春节,因疫情的蔓延而变得冷清且压抑。在这次磨难面前,总有无数勇敢刚毅的人坚守在岗位的前沿,用自己的力量争分夺秒的挽救生命;总有无数心怀信念的人燃烧着自己的热度,风雪中义无反顾的送来温暖;也总有心怀希望的人,将自己和身边人一点一滴的善意汇聚起来,为患难者伸出援手,带来光明。希望与勇气,如同珍贵的钻石般在黑夜中闪着熠熠光辉。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里,哪一种泥泞中,都值得我们坚守。” ——题记
2020伊始,病毒肆虐,疫情蔓延。有着“九省通衢”美誉的武汉市成为了疫情爆发的中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武汉是危险的最前线,人们在生与死的较量中,勇敢的与病魔抗争。屹立不倒的大厦,必有坚实栋梁;陷入危难的国家,必有扶国脊梁。昔时四海升平谈笑风生的人们,在阴霾袭来之际亦挺身而出。
苏洵曾说“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疫情来袭,一线医护工作者披上白大褂如同披上战甲,日以继夜挽救性命。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马不停蹄,星夜驰援。他们有悲伤,有疲惫,有挂念,有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的情感,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奋然前行。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颗颗诚挚无畏的心,一个个逆行的背影,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驰援队伍在最短的时间里向武汉汇聚。他们的心之所向,是挽救鲜活的生命于危急,是控制可怖的病毒于源泉,是奉献自我力量于实处。病毒面前,我们拼命逃离,他们却勇敢前行:有人推迟婚礼守护武汉,隔着消毒服深深凝视着彼此的眼睛;有人为此剃光满头乌黑光亮的头发:“没事,头发没了可以再长”。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也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而这些人,正是鲁迅先生所谓的“中国的脊梁”。在疫情的“暴风之眼”中,那些坚定的背影让人动容,他们以萤烛之光,点燃希望的信念和光芒。
疫情汹涌而来,武汉封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出时期毅然决然的乘坐春运餐车前往武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他何尝不知道疫情险峻,可国难当头,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眼含热泪,映在他眸中的是呻吟的国土;耳听四周,传入耳畔的是病患的啜泣;星河滚烫,使他坚持下去的,是身为中国人的信仰。他是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在疫情的最前沿,只为守护中国的安然无恙。
鲁迅先生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五千年的漫长岁月,我们经历了太多艰难险阻,但无论黎明破晓前有多黑暗,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始终坚信会迎来曙光。中华民族前行的路是一条伟大的航路,不惧风雨,无畏挑战。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等到黑夜翻面以后,我们一定会迎来晴明而带着新意生长的白昼。尽管这个冬天格外漫长和寒冷,但所幸,春天还是来了。
作者:孙尔璐18级
战疫必胜
瘟君肆虐舞翩跹,荆楚安危万众牵。
医护同心奔火线,军民协力克时艰。
临危不惧除妖孽,风雨同舟挽巨澜。
众志成城齐奋战,国歌震撼泪湿衫。
作者:班薛镇1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