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苹果,真甜,真便宜”“头刀韭菜嘞”“今天才捞的海蛎子,便宜啦”……久违的叫卖声让疫情期间清冷许久的街头巷尾又热闹了起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牌坊街,“路边摊”就像春风一样,忽然回归,吸引了附近居民前来挑选,“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与往常不同的是,居民和“小商贩”们都用口罩把脸捂得严严实实,交流的词句因此变得含糊难以清晰,声调也高了八度,为久违的热闹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疫情发生以来,众多农贸市场的关闭对部分市民和商贩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执法局城管大队大队长巩振介绍说,疫情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设了200余处这种临时应急市场,利用新开发的流动业态业主身份信息采集小程序,对全区巡查发现的游商浮贩进行了登记,优先选择如急需赚取基本生活费用、农副产品滞销等这类生活抗风险能力较差、有特殊需求的商贩入市。为了保证疫情防控需要,每个市场仅开放一至两个小时,都设置公示牌,并为入市商贩颁发入市资格证件,严格控制商贩人数。
“执法队员允许我们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在这里摆摊。” “便民市场”的设立,为菜农尹怀德解决了燃眉之急。过去两个月,尹怀德自家种植的菠菜、小葱、苔菜等蔬菜,因为疫情而销售不及时,眼看就要烂在地里。现在,尹怀德每天都能在“便民市场”里卖出二三十斤蔬菜。
王台镇一共设置了三处“两小时便民市场”,每天一开市,执法人员们就早早赶到市场为进入市场的商贩和居民们测量体温、强调注意个人防疫保护。“‘便民市场’不仅缓解了占路经营、游商浮贩造成的道路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的现象,还给临时性商贩、季节性商贩提供了一处安全、方便、固定的经营场所。”一位正在“东佳小区便民市场”给摊贩测量体温的综合执法人员介绍说,这处地点位于小区外围,不在物业管理范围内,长期以来杂草丛生,经过集中清理后成为了临时性摊贩的固定经营场所,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下一步,他们将对“两小时便民市场”继续进行完善,切实为居民和商贩提供好服务。
“这种‘便民市场’虽然只有一到两个小时,却无形中化解了商贩到处摆摊卖菜难和市民担心疫情买菜难的供需窘境。” 了解到一小时市场的设立,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晶利感触良多,将商贩引入市场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商贩为生计到处摆摊买卖从而引发的城市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广大市民冲破疫情阴霾,快速回归生产生活的常态。“‘便民市场’充满了温度,综合执法部门面对疫情柔性执法,主动服务,让生活回归的步伐变得更快。”
接下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会进一步对“便民市场”的食品安全加强管理,并结合“互联网+”将“便民市场”纳入全区的公共服务小平台,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发展地摊经济的稳定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