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青岛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韩松明
在当下,旧村、旧城改造的进程中,村落和老城区被拆除,那些记忆中的地名也随之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暴的“一街”、“二街”,或者是随处可见的“花园”、“广场”,没了以前的“土”味。
对于青岛地名来说,有不少是按照古遗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得名,与历史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产生关联。很多地方的地名都已传承了千百年,有着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也是本乡人的心灵依托和情感归宿。地名随村子一块消失的话,对以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2010年,北京城区合并后,原崇文区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地点、单位、老字号均保留原名,留下了“老北京念想”。南京、济南等城市都开展了“复活”老地名的活动。但是地名的每一次替换和取消都免不了造成人们的认知混乱,影响正常使用。所以,对以后新地名的改替做如下思考:
1、 规划、城建、文化、文物等相关部门,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建立有效的保护体系。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乡村老地名实行重点保护,做好新地名命名方案和规划,避免大范围的“一刀改”。
2、 在不得不改、不得不取消原有地名的情况下,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可把原有地名改成街道或者路口的名称,保留原有韵味。
3、原村拆除后,可在必要的地方建碑立亭,让人们回到这里看到这些文字或者图片记载便能很快了解原本村庄的分布及历史。
4、地名可以和乡村品牌的建设相联系,把乡村特产、风景、文化场地等都打上地名标签,进而展示本土观念,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就让老地名成为人对旧村的最后念想,如同乡音一样,成为回家的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