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哥窑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因为,哥窑在五大名窑里谜团最多。
“创烧时间不确定”、“窑址不明”、“名称来源不清楚”、“官哥不分”……它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总是那么神秘、那么美!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
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
成化款仿哥釉贯耳瓜棱瓶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传世哥窑瓷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为主,常见的有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瓶等,也有盘、碗、洗、罐之类。
传说之一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
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
南宋 哥窑青釉葵口碗
《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
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 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传说之二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南宋 哥窑灰青釉碗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紫口
“紫口铁足”的形是由于瓷器胎色较深、施釉较厚,在活烧过程中,器囗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映出紫黑胎骨;而采用垫饼烧的瓷器,为避免与垫饼粘连,底足需刮釉,遂露出铁黑色胎。

铁足
传世哥窑瓷器釉面润泽如酥,釉中气泡密集,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加一个个小珍珠堆集在一起,俗称“聚沫攒珠”。
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散射,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在外观上与人们观察普通玻璃质釉所获得的视觉效果完全不一样。
“攒珠聚球”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
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哥窑瓷器深受明、清帝王喜爱,清高宗乾隆皇帝堪称其中的代表。他在位期间共刊印《御制诗集》五部,收录咏瓷诗近200首,其中题为咏哥窑者21首,涉及盘、碗、瓶、尊、炉、枕、砚等造型。
哥窑灰青釉鱼耳簋式炉(外底錾刻有乾隆皇帝咏哥窑御制诗),故宫博物院藏
部分诗作还被宫廷匠师奉旨刻在器物上,其中流传至今的作品为后人了解乾隆朝对哥窑的鉴赏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这些传世作品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乾隆皇帝亦曾将个别宋代官窑、明代仿哥窑瓷器误认作哥窑产品,并为之题诗。
“官、哥不分”是明清以来常见的说法。从外观看,官窑与哥窑产品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均烧造青瓷、胎色较深、施釉较厚、釉面开片等。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只是“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南宋 修内司官窑灰青钵
南宋 哥窑灰青釉碗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哥窑青釉器瓷片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
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出土的哥窑瓷片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目前,传世哥窑瓷器的主要收藏地点有: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约150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58件)
上海博物馆(15件)
《观复嘟嘟丁酉版:哥窑之谜》
- 《CHINA·瓷器之美》
- 《百度百科·哥窑》
- 《紫禁城》2017年12月刊《开片粼粼说哥窑 试论有关哥窑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所长)
《【故宫观展】“金丝铁线”哥窑瓷器展(传世哥窑篇)》
《哥窑之美,化腐朽为神奇!》
《哥窑 ,很难懂 !》
《一文看懂“哥窑”》
藏宝天下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简介:
藏宝天下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是一家专注民间收藏艺术品,提供鉴证溯源,科学仪器分析,线上交流交易等专业服务的平台,现为美国资本市场OTC板块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TXCB。
长按/扫码,关注“藏宝天下藏宝阁”
不错过任何一条收藏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