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2020年有多么不容易,今年的全国两会就有多么不平凡。连日来,总书记分别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湖北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代表委员们亲切交流、共商国是,凝聚起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5月29日,《人民日报》)
人民至上,也是民生至上,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住就业这个最大的“牛鼻子”,我们就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中,把就业放在首位,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稳定了就业、保住了就业,群众才能过得安心,幸福感才能更强,才能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深刻在共产党人的骨子里。
保住现有市场主体是做好就业的根基,市场稳了,就业通道就活了。我国现有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2亿之多,这些市场主体活跃在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源泉。保住了市场主体,就业就有了支撑,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力量弱,但是聚沙成塔,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汇聚在一起,就是一只强大的就业“容纳器”。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减税降费”的力度,这对众多市场主体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同时要发挥金融手段的作用,加大贷款贴息力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让企业的资金链“活起来”。
创设更多工作岗位是做好就业的保证,岗位多了,吸纳能力就大了。在稳定现有岗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更多就业岗位。受今年疫情的影响,有大批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对此,在公务员、企事业编招聘时,要出台更大力度的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岗位政策,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在税收、房租等方面进行大幅度减免。摊贩经济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是人间的“烟火”,让众多低收入家庭有了收入的来源。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建设进度的加快,也要迅速抓住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就业岗位资源,准确衔接、合理配套。
加强人才技能培训是做好就业的关键,技能强了,就业方向就宽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市场主体稳定了,就业岗位增多了,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最终可能会引发“木桶效应”。对此,人社部门、高校就业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市场需求定位,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岗位技能培训班,对进行培训的人员进行一定的补贴,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发现人才,择优录取。经济社会中不仅需要“白领”,也需要千千万万个“蓝领”,不管哪个行业、哪个工种,不管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都是体面的工作,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上官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