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中非相互声援、并肩战斗,中非更加团结,友好互信更加巩固。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加强中非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会动摇。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动。双方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中非人民也终将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6月18日,《人民日报》)
目前,在北京市新发地市场发生聚集性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冠病毒似乎又卷土重来。所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决不能麻痹大意,要将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处理,坚持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持续念好疫情防控的“紧箍咒”,不给狡猾的病毒可乘之机。
念好疫情防控的“紧箍咒”,要保持思想的不懈怠。前一段时间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已然向好,但是部分人的“思想拐点”已经开始冒头。随着天气逐渐炎热,越来越多的人摘下口罩,公共场合聚集,这些松懈、麻痹的思想就成为了病毒再次反弹的温床。拧紧疫情防控的防控警惕之心,时刻绷紧生命至上这根弦,戒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保持谨慎之心,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念好疫情防控的“紧箍咒”,要铸就行动的不松弛。面对北京市近两个月本地病例“零增长”打破的局面,也给各地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要迅速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着眼实际,精准施策,加强对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防控,阻断疫情的传播源。对密切接触人员细致排查,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的监管,堵住疫情反弹的窟窿和漏洞。
念好疫情防控的“紧箍咒”,要强化保障的不缺位。要做好长时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准备,坚持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压实属地、行业、单位、家庭个人“四方”责任,确保防控责任人、防护物资设备、防控医护力量到位,单位和社区要坚决扛起责任,持续开展好测温、查证、验码、登记等防护措施。同时在物资供给,物价稳定上做好保障,降低新冠疫情对人民造成的影响,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及医疗保障需求。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新冠疫情这场天灾突如其来,但相信有党中央的精准掌舵,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最终一定会谱写抗击疫情的胜利诗篇。(上官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