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中非相互声援、并肩战斗,中非更加团结,友好互信更加巩固。中方珍视中非传统友谊,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加强中非团结合作的决心绝不会动摇。中方将继续全力支持非洲抗疫行动。双方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中非人民也终将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6月18日,《人民日报》)
近日出现的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疫情风险随时随地存在,常态化防控容不得半点松懈,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坚决消除疫情反弹的可能。
但是,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好转,个别地方和党员干部“松一松、歇一歇”的苗头却悄然“露头”,有的“好了伤疤忘了疼”,产生麻痹思想和厌战心理,对疫情防控松了警惕、泄了斗志;有的心存侥幸,急于把前期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一门心思抓复工复产,防控做样子、打折扣、走形式时有发生;有的依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式”防控,缺乏地区和部门互通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有的建立常态化防控措施不及时、不健全、不到位,出现了“政策打架”或“一刀切”等偏颇和极端做法。这不仅会直接导致当地疫情防控疏漏,甚至可能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影响全国疫情防控全局。
总书记强调,“要毫不懈怠抓好各项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决不能前功尽弃。”疫情防控“一失万无”,慎终如始抓实抓细防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必胜信心,持续拧紧“责任弦”“发展弦”“民心弦”,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
持续拧紧“民心弦”。坚持实事求是,依法防控,主动寻找民生薄弱环节,查遗补漏,打好“补丁”,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米袋子”“菜篮子”等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不断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对因疫情致贫返贫的群众“一个不能少”的精准帮扶。同时,持续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提倡佩戴口罩、使用公筷、推行分餐等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广大群众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战时状态,共同持续投入抗疫斗争。(上官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