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步入医学学府的那一刻起,他们便许下铮铮誓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他们就会在你我身边。朋友圈曾流传这样一段话,“医师节”为什么不是“8.17”,不是“8.18”,而是“8.19”,因为医师这个行业,不是为了“要吃”,不是为了“要发”,而是在人们面临病痛折磨时,坚定地说一句“不,要救”。
在青岛市口腔医院,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而感人的医护,他们没有万丈光芒,但却始终温暖有光。在我国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身边。
孙德刚: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如果把牙齿看作一棵大树,那么骨头和牙龈就好比水土,“水土”出问题归牙周科处理,而管好树根和树干,便是牙体牙髓科的主要职责。青岛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孙德刚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守护好每一颗真牙的最后“底线”,帮助患者恢复牙齿健康,不仅要做到牙不痛,还要好用、能长期使用,一辈子“不离不弃”。
医德从德,他待患者亲如家人
对于每一位患者,孙德刚总是耐心倾听诊疗诉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治方案。面对新的患者,他总是耐心、详细地讲解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力争让每一位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和步骤。尤其是对待老、弱、残患者,他把他们当成家人一样去照顾。无论多么的忙碌,孙德刚总是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步细致的操作,经常需要保持一个姿势在显微镜下进行根管治疗1小时甚至2小时以上。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孙德刚尽量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并经常为家庭有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医疗费。曾经有一位在市场卖菜的聋哑病人,牙疼得几天没有睡觉,由于家庭困难,一直拖到无法忍受时才来就诊。考虑到病人的实际情况,孙德刚主动减免了病人的医疗费,并为病人治好了患牙。
术业从精,他刻苦钻研走在前列
守岗是爱岗的表现,精业是敬业的表现。孙德刚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始终致力于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牙体牙髓专业学科带头人,孙德刚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显微根管治疗技术,结合CBCT对疑难根管治疗病例进行深入研究,在根管器械分离、钙化根管、根管再治疗等疑难杂症的处理上,有独到的见解与治疗理念。
为减轻病人张口时间长和继发感染等问题,孙德刚引导全科积极使用橡皮障隔湿,全科仅去年一年就使用橡皮障1500余次。他所开展的热凝牙胶根管充填技术做到了根管充填的3D严密充填,使得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他所使用的牙体缺损树脂修复技术,在传统的三明治技术上有了重要改进,对光固化树脂的照射角度严格要求,大大减少了树脂聚合收缩所带来的微渗漏和继发龋。
传道授业,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孙德刚不仅是一名医者,还是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他,十分重视医学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他所讲授的《牙体牙髓病学》是口腔医学中的基础课,由于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于是,他创立高清技术诊室,带领学生们到临床中学习。业余时间,多次组织开展学术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学习医学前沿技术。
课堂上的他,严格要求;课下的他,和蔼可亲。许多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最先想到的是向他诉说。他经常教育学生:“人的真正财富只有两种:内在是品德和智慧,外在是名誉和能力。”在他谆谆教导和悉心栽培下,很多学生都成为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重视预防,将病变遏制在早期
不少人一提到治牙,就觉得医疗费太贵,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孙德刚说,治牙费用高往往是因为患者总是等到牙痛得受不了了,才想到去医院治疗,这时已经到了疾病晚期,不仅治疗难度大,而且效果也得不到保障。“就像车辆平时从不去维护保养,等到开不动了再去修理,肯定费用高昂,效果又不理想。”
“对于任何疾病,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孙德刚建议,普通人最好半年至一年就要到医院进行一次口腔体检,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病变遏制在早期。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孙德刚用自己的医德与技艺,赢得患者的信赖和认可;用自己的刻苦和钻研,赢得科室临床诊疗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用自己的付出与担当,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对医道不懈追求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师职责。
吴洪斌:看牙先交心,真情换真心
牙病本身让人痛苦异常,看牙过程也让不少人心生恐惧,而青岛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副主任吴洪斌的患者们意见却高度一致,“找他看牙,一点儿都不遭罪”。
吴洪斌获得大家认可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一是看病先同病人交心,二是努力提高自身技术。良好医德加过硬医技,让他在1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赢得了口碑,吸引万千口腔病友慕名而来。
患者哭着进来,笑着出去
“医生快帮帮我,一个多月了,牙疼得难以入睡,太痛苦了!”这是一个西海岸新区的牙病患者,初次见到吴洪斌时的状态:带着哭腔,满脸痛苦,急于求治。原来,他牙痛合并咽炎,辗转数家医院均因严重咽反射无法进行口腔诊查。多方打听,他得知青岛市口腔医院开展舒适化诊疗,又慕名找到吴洪斌医生。吴洪斌立即联系麻醉科,在多模式安定镇痛方式配合下,为患者进行了舒适化根管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安静、舒适、放松,咽反射症状得以良好控制,顺利完成第一次根管治疗。良好的就医体验让患者非常满意,终于露出了久违笑容。
舒适化诊疗是青岛市口腔医院的特色,也是吴洪斌的长项。此外,他还擅长显微根管治疗,实际上,经过10余年的发展,整个科室的显微根管治疗技术已经在行业内取得良好的口碑,遇到疑难杂症,外院首先会推荐到市口腔医院治疗。吴洪斌还熟练掌握热凝牙胶充填技术、显微根尖手术等。当然,他的主要临床工作是处理常见的牙体牙髓疾病,包括龋病、非龋性牙体组织缺损、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
多年来,经患者口口相传,吴洪斌积累了一大批“铁粉儿”。曾经有一名来自莒南的17岁患者意外磕断了门牙,为了不让陪同的患者父亲自责,吴洪斌精心设计治疗方案,一次性进行了根管治疗及断牙再接,助其恢复了美观,让患者父亲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不忘初心,习惯换位思考
进入青岛市口腔医院行医10年,吴洪斌始终怀揣着赤子之心。他一直记得当年在中国医科大学求学时,初次见到毛泽东主席著名的光辉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时,心底泛起的那股激动和振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也深深烙印在心坎上,成为他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指路明灯。
从医后,他把“做一个让病人满意的好医生”这个信念铭记在心里。看病时,对患者一视同仁,习惯换位思考,急患者之所急。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能做到不厌其烦地解说、认真检查、精准施治。他深知牙病患者的恐惧心理,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他发自内心得给予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他常说这些举手之劳本身就是对症治疗的良药。
“要想看好病,必须先同病人交心,了解病人的主诉、病史及诊疗要求,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做出诊疗计划,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这是吴洪斌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最真实的从医写照。
以身作则,做好科室传帮带
医学博大精深,每天都在发展进步,从医路上需要终身学习。业余时间,吴洪斌每天会拿出固定的时间看专业书籍,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安全、更放心的医疗服务。
此外,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吴洪斌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坚守去影响和带领每一位科室成员,言传身教,满腔热忱,毫无保留,认真做好“传、帮、带”。作为科室副主任,除了全力辅助科主任做好科室的工作外,对自己要求也更加严谨求实,时刻把同事的冷暖记在心上,及时解决困难和矛盾,以真心赢得信任。
“做一个让病人满意的好医生”,不仅是他行医的初心,也是他职业生涯中不懈的追求。如今,他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着、实践着、前进着,为个人理想,为大众健康。
朱晶:多从老人角度出发,给予温暖和抚慰
“老年人口腔疾病会比较多,病情也比较复杂,既需要临床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也要求我们多从老人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们的情况下去考虑问题。”从事口腔修复工作近30年,如今是青岛市口腔医院老年口腔科主任的朱晶这样说。朱晶凭借她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医疗技术,为众多老年患者解决了口腔方面的问题,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评价,在老年口腔科续写着更多暖心的故事。
老人看牙也是性命相托的大事
青岛市口腔医院老年口腔科成立于2000年,是为了方便老年患者专门设立的特色口腔科室,每年数以万计的老年患者在这里告别了口腔疾病的烦恼,得以重享“好口福”。
“健康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牙病患者的痛苦,不知道一口健康的牙齿,对老年人是多么的重要。”朱晶说,人要生活就要吃饭,吃饭就离不开牙齿,可见牙齿的健康和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病人来看牙,也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大事。
对于老人口腔疾病的诊疗,诊断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坐着轮椅来,没有办法躺在诊椅上治疗,朱晶便很自然地弯着腰或者半蹲着进行检查,有时一蹲就是半个小时。还有一些老人听力比较差,甚至完全丧失听力,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十分不便,老人识字还好,用笔把问题写下来,一点儿一点儿地交流;若不识字,则需要在老人耳边大声地呼喊。此外,他们又常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尽量减轻他们的困难。
不只治病还要为患者全面负责
通常,老年人对自己病症的诉说不是特别确切,还有些老年人治疗的时候容易口干恶心,要求老人配合做动作也比较麻烦。朱晶说,越是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越需要对老人有耐心。她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不能只体现在治病上,而是要为患者全面负责。这个道理很简单,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不能只停留在治疗期间,也要在患者的康复期间进行沟通,因为病人就医并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疼痛和不适,更是想着完全康复。
老年人外出行动不方便,朱晶能一次治疗的,绝不拖两次,尽量减少他们的复诊次数。遇到有家庭条件确实不好的,还会主动免挂号费或者在能力范围内适当优惠。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朱晶都主动上前搀扶,安排护士给他们缴费、拍片。有一次,一位孤寡老人牙特别疼,给朱晶打电话说已经到医院了,那天她并不上班,但朱晶觉得老年人来一趟很不方便,二话没说便赶了过来给老人检查治疗。
希望守护更多老年人的微笑
作为一名医生,朱晶不仅要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负责,也要时刻提醒周围的人加强对口腔病的防范意识。“只要牙齿保健做到位了,牙齿患病的几率就会小,所以一定要养成口腔保洁的习惯。”她每年都会去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参加公益活动,去给敬老院的老年人进行宣传口腔保健和牙齿预防保护的知识。重阳节的时候,还积极地开展免挂号费的活动。可以说,只要有关于老年口腔保健问题的活动,就会有朱晶的身影。她建议,老年人不仅需要维护好义齿,还要注意口内遗留牙的卫生,这是老年人牙齿保健的基础。
作为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为病人讲述治病原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给老人讲就更复杂一点,毕竟很多老人的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朱晶说:“老人可能不懂医学术语,但他们拥有很多人生经验。”她以牙龈萎缩为例,“我直接说牙龈萎缩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确不大好懂,但一边给老人家看片子,一边拿树根做例子,患者就能明白了。牙龈好比树木的土壤,树木能够直立,因为树根扎在土壤里,而牙龈萎缩就好比水土流失,树木根基不牢,自然容易倒下。”
因为朱晶的用心、尽心、耐心,像家人一样关心患者,真正把患者的健康放在心上,现在的她特别受老年患者们的信任和喜爱。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朱晶说,医生不光是看病,从老人的角度出发,给患者内心的温暖和抚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绝不能敷衍了事。
邓悦:“种牙者”的医者坚守
在选择种植时,他清楚地记得前一任主任说的话——“种牙,可以种一辈子!”现在邓悦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邓悦是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他说他们的职责就是用所有办法,让牙齿再次回到患者的口腔里,他们不是牙齿修补人,而是“种植牙”缔造者,是患者后半生笑口常开的守护者。
去年一年“种”下1000颗牙齿
1993年毕业后,邓悦就来到青岛口腔医院参加工作。很快他便发现,虽然中国的牙齿种植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就起步了,但是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由于技术、价格等多方面因素,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对牙齿种植的接受度都不高。为了将种植牙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从1998年起,邓悦开始着手种植牙技术知识与临床经验的储备,他先后利用两年的时间到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进修,重点学习种植牙技术。2001年,他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主攻口腔种植学。这段时间的积累,让邓悦在种植牙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3年,医院公派邓悦赴韩国口腔界知名的高丽大学临床齿医学研究生院,专修口腔种植学。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邓悦备加珍惜,他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在韩国两年多的时间里,邓悦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积极参与、实施了10余项临床试验,他所做的研究工作都围绕着尽快恢复患者的功能来开展。由于韩国口腔种植开展得较为广泛,平均每个月邓悦都会辅助完成100至150颗种植体,这让邓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近几年,青岛牙齿种植数量大致以每年30%—50%的速度稳定增长。仅去年,邓悦带领的团队就做了1000颗牙齿种植。
坚守原则,做好“一头一尾”
“严肃、认真。”问起口腔种植科的其他同事,他们对邓悦的评价都很统一。在工作里,邓悦的确是力求零失误的完美主义者,也是很多患者口中“执拗”大夫。有人迫切希望做种植牙,邓悦却不只一次地将患者拒之门外,不管对方种植意愿有多强、经济条件有多好。“牙齿松动、发炎,平时口腔卫生做不好,即便种了,将来也不能保证效果。”邓悦每次都这样耐心地向患者解释。
牙齿种植并不是简单将种植体植入后安上假牙,而是要在治疗之前进行仔细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治疗的意愿以及经济条件等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最后再实施种植手术和修复治疗。当然,种植体植入后并非万事大吉,术后的追踪和维护同样重要。邓悦强调,只有这“一头一尾”的工作做到位了,才能保证患者长期、稳定地恢复咬合功能。
言传身教,造福更多岛城人
如今,人们对种植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种植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颗小小的牙齿,考验着医生全方面的能力。邓悦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种植牙大夫必须做到三点:以修复学为原则,种牙不是为了买一颗钉子,而是为了一颗能长期、稳定使用且有功能的牙齿;以生物学为原则,种植体的长期稳定跟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关,软组织一定是清洁的,菌斑聚集少,硬组织牙骨要足够承担住种植牙;最后,所有想法和设计是否能够实现,要以外科学为基础。
在邓悦执掌的种植科,不管工作多忙,都有几条雷打不动的规定:每个月底必须对每一位种植修复完的病人做质量检查和控制,如果有问题,马上联系病人回来检查。每周一,回顾上周的患者情况,同时把本周手术方案顺一遍;每周二下午集体学习文献,“寻证”医学……设定这些制度,不苟言笑的邓悦无形中给年轻医生们一种压力感。他深知“种牙是很考量人的”,正是这份“苛刻”,让科室里的医生迅速成长,也让他们赢得了口碑,也正是这份言传身教,让更多的医生掌握了这一技术,让种植牙造福了更多岛城百姓。
选择种植、坚守种植,更要追随它的方向继续发展,邓悦和所有的“种牙者”一样,内心充满着骄傲。邓悦还有一个愿望,未来要让岛城达到目前欧洲种植牙的普及率,即失牙患者中的30%能通过种植牙技术获得和真牙一样的使用功能。邓悦说,牙再生技术是他今后研究的方向,希望他这一代医务工作者能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让医学带给人们更完美的生活。
公文:让每位患者都重视口腔预防
她是一位医生,她将口腔病防治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紧密结合,干劲十足;她不仅是一名医生,她还是青岛市口腔健康教育基地的一名科普宣教讲师,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她,就是青岛市口腔医院预防科副主任——公文。
立志从医,选择口腔预防
公文出生于一个医学家庭,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选择口腔专业,除了自己的喜爱外,小时候一次让她饱受折磨的牙髓炎体验,也让她下定决心,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痛苦。
2013年,公文来到青岛市口腔医院,成为口腔预防科的一名医生。在当时,口腔预防是新鲜科室,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而青岛市口腔医院设立的口腔健康教育基地更是为公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距离医院不到百米的教育基地,成了公文每天必来的场所。这里的名气,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中越来越大,不少学校慕名而来,“在家怎么教育都不改,来这里上一堂课,回家立马就换了正确的刷牙姿势。”不少家长说。教育基地日接待量最高达900人次,接待参观群众10万余人次。这为岛城人民口腔健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力推广口腔健康进校园
除了日常口腔教育基地的讲解,公文每年还定期带队进校园为中小学生建立口腔健康档案,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统计儿童口腔患龋率、龋病发病率、龋均指数、口腔卫生指数、窝沟封闭率、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市南区不少学校的路都不好找,公文一开始去这些学校,甚至在门口绕好几圈都进不去。为了尽快适应,公文便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在市南老城区转。“如今别说去这些学校了,学校门朝哪条路,我都很清楚。”
儿童时期是口腔健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公文和她的团队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针对儿童口腔知识薄弱现象,与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在青岛市黄岛区和即墨区试点推广“标准化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在她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培训100余名讲师,为6万名小学生开展了科学规范的口腔健康教育课程。
走出一条口腔预防特色路
预防工作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具备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口腔医务工作者来完成。为了激发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口腔疾病预防的热情,公文从2017年开始便策划组织四次省市级医务工作者口腔健康教育竞赛活动,这为口腔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活动中,公文既是活动组织者,也积极参加科普演讲竞赛,荣获山东省第一次口腔健康教育竞赛一等奖,代表山东省参加“2019全国口腔健康科普演讲展评”,并获得“科普精英”荣誉称号。公文说,口腔预防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但看到市民口腔健康状况的明显好转和医院的高速发展,她心中充满喜悦和满足。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市民了解口腔保健,提高爱牙护牙的意识。”当问起以后的打算,公文笑着说,在未来将继续坚守临床一线,将口腔病防治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紧密结合,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重视起口腔预防,防患于未然。
王耀钟:看到患者笑容,就是最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