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张宏杰于8月23日在【青庐大师课】分享的内容深度整理。
1
从庸材到人才
曾国藩自我管理成功的两个因素
曾国藩非常推崇立志,认为一个人一生一定要立定志向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在30岁这年,曾国藩立定了一个志向,叫做学做圣人。
圣人就是掌握了宇宙万世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做什么事都能找到最恰当的方式,做什么事都能成功的人,所以叫内圣而外王。达到这样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境界是非常难的,所以曾国藩立下毒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2、写日记
曾国藩实现志向自我管理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认真的写日记,用最笨的方法实现脱胎换骨。
曾国藩写日记有三个特点。一是以虔诚的心态,坚持每天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日记,把写日记这事看的很重;二是在日记中给自己立定每日课程标准,并坚持执行;三是日记公开,曾国藩每隔十天半个月,送日记给自己的朋友、同事、老师传阅一遍,以“师友夹持”的方法,让老师、朋友监督自己。
通过长期写日记,每天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要求,曾国藩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自我管理能力大幅的提高。按理说他的能量可能只能做一件事,但是最后他能做到十件事。这就是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他带来的好处。
2
向曾国藩学制度创新
在很多时候,制度规范都比道德要求更有效。制度设计的成功,关键又在于对人的“自利”的本性的把握上。
第一,实行厚饷原则。厚饷原则就是把工资标准提高,湘军的士兵的工资标准是绿营兵的四倍,湘军的军官的工资标准是绿营兵的六倍。以高工资吸引众多兵源,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得以优中选优。
第二,组织原则创新。湘军的组织原则,跟绿营兵不一样,绿营兵要求将军、军官、士兵之间不熟悉,临时组合。但是曾国藩要求湘军军队从上到下必须相互熟悉。“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在作战的时候,如果士兵作战不勇敢,导致溃败,将领战死了,那么这整支军队体就地解散,永不录用,你再也没有机会通过军事这条路来升官发财了。
曾国藩的秘书王闿运评价,“湘军之制,上下相维,喻利于义”,曾国藩通过满足人的基本的利益需求,最后达到了一个道义上的成就,上下能够相互帮助,将卒亲睦,各护其长,解决了绿营兵败不相救的问题。
湘军最后达到的状态是各部门呼吸相顾,痛痒相关,遇到问题赴汤蹈火,大家一起上,你这支部队胜了,我给你举酒庆功,你如果陷于死地,我们就拼命救你,这样湘军就有了强大的战斗力。
3
从曾国藩创建湘军领悟用人之道
除了制度创新,湘军的成功还在于曾国藩高明的用人之道。
1、选士人
为什么要选士人呢,因为曾国藩认为,他跟太平军之间的战争,它是一场文化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天主教或者基督教文化的一个变种,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为太平天国起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资源。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的挑选标准是“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简单来说,就是要选择读书人当中的笨人,心眼实的人,即“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则风气易于醇正”。
曾国藩选士人、读书人做军官的典型代表就是罗泽南。一直在乡下教书的罗泽南被曾国藩选中,40岁开始带兵打仗四年,大大小小指挥了二百多场战斗,几乎没有失败过,被人称为湘军中的战神。
罗泽南取得如此战绩,身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理学修养深厚,勘破生死关,早把生死放在度外。
第二,善于分析,让理性而不是感情主导自己的头脑。
第三,非常善于对部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就是曾国藩用人原则的胜利。
2、领山农
曾国藩说,我绝对不从军队当中招一个人,我要招的是那些年轻力壮的农民,而且农民只要招山里的农民,不招水边的农民,为什么呢?因为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山里交通不便,人和人的交往很少,所以人都比较质朴。水边过去都是交通要道,住在水边的人,每天跟形形色的人打交道,心思太过于灵活,打仗心不定。
4
向曾国藩学习领导的魅力
1、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事实上曾国藩的成功,不是通过各种阴谋诡计成功,而是崇尚两个字“拙诚”,笨拙和真诚,并把它们贯彻到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他处理人际关系靠的也是“拙诚”。所以曾国藩留下的一个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两点之间直线是最短的距离,你按照最笨的最直的方式去做事,往往是效率最高的。
2、处理内部人际关系:不用权术。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是曾国藩践行的名言。你怎么跟部下建立起长期的互信的关系,让他们服你呢?答案就是不跟他们玩心眼,不跟他们玩权术。因为不管你权术有多高明,最后总会被人看出来,他总会或多或少的防范你。
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老实的好处,就是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你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去相互试探、相互欺骗、相互防范。一个团队内部如果形成了勾心斗角的风气,这个团队内部就没有多少时间来干正事了。
3、对待下属:全力制造发展的良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站得住脚,就要给别人立足的空间,不能把他排挤掉;你想发展,就要理解下属,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去发展。
曾国藩曾说,将帅之道,做领导的方法就要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对待下属要发自内心想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每天都盼望着他们早点成长、发展。所谓诚于中而行于外,你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想这样做,他们也会感受得到,他们也会反过来对你好,这样一来团队就会非常团结。
曾国藩最愿意做的就是提拔他的下属,有机会就赶紧把他们推到更高的职务上去。短期内自己有人才损失,但是长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湘系文武错落半天下”,天底下一半的文武官员都是从湘军那儿出去的。
4、处理集团内部关系:“恕”
曾国藩在团队内部跟同事、部下相处的时候,他是用宽阔的胸怀来容纳人,典型体现就是他与左宗棠的关系。
早期,左宗棠并不尊重曾国藩,在写给他朋友胡林翼的信中嘲笑说,曾国藩身上小农意识很重,太缺乏才干,对于军事上的事,我怎么跟他讲,他也听不明白。我看曾国藩他不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合格的将领的人选,要镇压太平天国不能靠曾国藩。
即使这样,曾国藩仍十分重视左身上的优点,谦虚请教,还在“樊燮事件”中给左伸出援手,助他再回仕途,直至官位几乎平级。
庐友与张宏杰老师
直到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去了一幅挽联,“谋国之忠,知人知明,自愧不如元辅”,说的是对待国家的忠诚、擅于知人善任这两方面,我确实不如你曾国藩。左宗棠一生心高气傲,从来没对别人服过软,却表达了对曾国藩的崇敬,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可见曾国藩的人格魅力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