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指苍穹的喜马拉雅山系与冈底斯山系中间,有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坦之地,那里是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在桑珠孜区吉林南路的一个院落里,能看到一个缩小版的青岛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那里就是青岛援藏干部之家,如今山东省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正在这里。
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聚集的不仅是一批又一批的青岛援藏干部,更是东西协作带来的一系列市场资源,每一个青岛援藏干部都像是一个资源节点,让东部沿海的优质资源,配置在广袤的雪域高原。在海拔超过3800米的桑珠孜区,一批又一批青岛援藏干部接续奋斗、发扬“老西藏精神”,让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成为了雪域高原上的一个现代化城区。
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对口支援也从聚焦基础设施、基本民生的“生产资料”积累阶段,进入到了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提升阶段。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也根据发展需要,开始了“新”援藏。
抓产业更抓产业链,从做加法到做乘法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抓产业就是抓发展。
在经过包括山东、青岛在内的多个省市20多年的对口支援后,西藏的产业基础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次产业均实现了长足发展,这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成果。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西藏的产业发展也不能再满足于项目的叠加,而是要更加注重项目之间关联性,要向打造更具内生动力、更具风险抗性、更具发展活力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依靠产业链这个平台,把资源的加法做成乘法。
抓产业更抓产业链,这正是青岛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组在干的事。打造青稞全产业链基地,就是青岛援藏组全产业链打造计划的突破口。
日喀则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青稞产业集群也是西藏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全国50个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针对青稞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青稞产品品牌打造、青稞文化的挖掘等方面还相当薄弱问题,援藏组对青稞产业链条进行全面梳理后,在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规划了一期约450亩土地建设打造青稞全产业链基地。
在青稞深加工方面,基地目前落户企业1家,投资额1.42亿元;援藏组引进项目3个,总投资1.8亿元。在产品研发方面,以创建青稞研发中心为抓手,依托德琴庄园公司与青岛蔚蓝生物公司在日喀则、青岛两地联合联创,推动青稞产品研发升级。目前,青岛蔚蓝生物在青岛研发实验室已经落成,德琴庄园公司在日喀则的研发中心正加快筹建,双方已研发出多款高附加值青稞产品。同时德琴公司联手正大集团、青岛丹香食品等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青稞魔芋蒸饺等多款产品已上市。
在市场拓展方面,以青稞产品体验馆为抓手,依托青岛邮政集团,采取“1+3+N”的运营模式,在青岛等地打造青稞产品体验馆,目前40余款高原特色产品通过邮政销售审批系统。在文化挖掘方面,以青稞健康文化推广中心(青稞博物馆)为抓手,打造以青稞为主题的西藏农耕文化体验馆,不断丰富城市旅游资源,打响世界青稞之乡的城市品牌。目前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饰装修设计,计划明年运行。
从娃娃抓起,教育援藏把握未来
幼儿4岁才入园、学前教育只有2年、学前师生汉语水平薄弱,这是援藏组在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一位青岛援藏干部告诉涛君,许多偏远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本身汉语就不流利,导致学前师生汉语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幼儿大多4岁以后才入园,错过了3岁这个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当地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势。
为此,援藏组提出了“3个100%”目标:率先在西藏完成3—6岁适龄儿童100%入园;率先在西藏完成小规模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100%达标;率先实现乡村幼儿教师从业资格合格率100%。
前2个100%目标,已经在援藏组一趟又一趟的下乡走访中实现了,通过招聘幼教和购置设备,增设教学点等普惠工程,桑珠孜区入园人数由2342人增加到3555人;援藏组还协助桑珠孜区招聘未就业大学生125名作为乡村幼儿园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水平,同时加强骨干教师赴青岛学习培训,引入网上教研活动系统,通过网络手段,实现青岛和日喀则的同步研讨,构建三层级培训体系。
剩下的最后一个100%目标,实现难度更大,但援藏组推进的力度也更强。
按照国家通用的办园标准,幼儿园是按照90人标准设立的,但西藏地广人稀,大部分村级幼儿园3到6岁适龄儿童在20人左右,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幼儿园不但投资大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为此援藏组打破常规,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桑珠孜区教育局制定了《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小规模村级幼儿园建设标准》,在全区划分33个区域实施建设。目前33个区域的33所幼儿园的建设资金问题均已解决,中铁十四局将出资捐助29所幼儿园的建设,剩余幼儿园的建设资金也由爱心企业或协会提供。
针对中小学生,援藏组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两大工程。投资6000万元建设青少年科技实训基地,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实施经典诵读、书法、足球、非遗文化和科普五大课程进校园,推动藏区素质教育提升。同时成立了珠峰少年合唱团、格桑梅朵舞蹈团、妙音年河器乐团、珠峰少年足球队等素质教育品牌队伍。此外,投入3196万元建设三所学校学生宿舍楼,配套6所小学运动操场。
文化先行,软实力促进交融
文化是拉近人心的最有效途径,文化认同也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黄海之滨的青岛,以海洋为特色的开放文化韵味悠长;桑珠孜区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的主城区,藏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具备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实施文化共建,不仅是增强青岛与日喀则城市情感、联通人心的途径,同样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
去年以来,青岛援藏组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围绕青岛海洋文化与日喀则珠峰文化的共建共融,推出青青之音——青岛·日喀则原创音乐培育计划,联合打造江当音乐小镇。持续开展“西藏文化齐鲁行”“齐鲁文化西藏行”等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加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将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致力于擦亮桑珠孜“青稞之乡”、黑颈鹤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城市名片。组织参加青岛首届国际友城商品展览会、城阳区市民节,举办招商推介活动,目前8类10个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涵盖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文化的载体是人才,文化共建离不开人才共建。
截至目前,援藏组已经投资500万元建设西藏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已经正式挂牌。学院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服务重点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村级合作社规范升级,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学院采取“国有企业+党校+社会机构”委托办学模式,实行“学院+基地+平台”教学模式,借助平台汇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基地等相关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同时,一年来援藏资金投入235万元培训11班次200余人,全区各类培训达4500人。
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即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能发将其开发成金山银山,考验着关键少数们的发展思路、市场逻辑。
青岛对口支援桑珠孜区,就面临着这个挑战。
桑珠孜区地处于黑颈鹤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7.0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8.8%。在保护区范围内,传统项目难以落地,但出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需要,项目又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两难问题如何解决?
援藏组的解决方案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黑颈鹤保护区本身成为文旅产业载体。为此,援藏组根据文旅市场需求,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开始了在绿水青山中发掘金山银山的投资改造:
投入2650万元实施生态林、沙化治理、经济林建设,投入500万元用于苗圃扶持,建设人工林地面积1.05万亩。同步规范提升生态合作社,增加群众收入。
投资500万元建设黑颈鹤保护基地,挖掘黑颈鹤文化,进一步丰富区域旅游资源。
结合生态旅游小镇的打造,完成投资为8572.95万元的甲根村、雷贵村等7个鲁藏生态家园建设,2021年计划以司马占堆村为试点,实施村庄污水模块化处理试点,并进行推广。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在推动着青岛对口支援桑珠孜区向更深层次延伸,援藏工作也更加突出针对性、长效性、稳定性。这片阳光普照、群山环绕的希望之地,正与青岛援藏组一起,向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