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教育部公布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在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很多女性将自己的理想情怀赋值于乡村教育,她们坚守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驻守的乡村教师是根,为改善乡村教育“土质”付出毕生心力;外来的支教队伍似光,把外面世界的亮点折射进乡村的教育“天空”。为立德树人、教育脱贫,托举着新的希望,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张桂梅:让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起飞
张桂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
教师节前,张桂梅入选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2人名单。再一次致敬这个为乡村女性教育鞠躬尽瘁的“楷模”。
今年高考放榜,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一时成了网红,159名考生,150人考上本科,其中70人达一本线。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这一成绩意味着什么。
在云南贫困的大山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女人的命运,通常女孩子十几岁就不得不嫁人,或者干农活儿帮助父母供家里的男孩子读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专供山里的女孩子免费读书,当地很多女性的命运从此改变。
学校创办人张桂梅,一位普通的支边教师,当年家访的时候,她遇到一个女孩子哭着说想读书,但家里却让她嫁人换彩礼。那让她再次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为大山里的女孩提供受教育机会,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此,她倾尽所有,以无与伦比的爱与奉献,完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壮举。
大家说张桂梅是在用命办学。她身患23种疾病,她捐掉衣服,捐出奖金和工资,“两年没吃一顿肉”。从创办学校至今始终睡在学生宿舍,管理非常严苛,将学生吃饭、睡觉、做操的时间严格控制在分秒。因为“入学的女孩子要把小学、初中的课补回来才能参加高考,在这里3年,相当于要学7年的知识”。
就这样,分秒必争地努力,她的学生进了浙大、厦大、川大、武大……上千名女高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和她们的校长一样,主动选择去偏远艰苦的地方工作。有的学生当上了警察,有的当了医生,有的从事幼教……而第一届毕业生中的一位女生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当了一名数学教师。
“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就能改变一代代女性的人生,不让贫困代际传承。”
从2008年创办该校至今,华坪女子高中为处在辍学边缘的贫困家庭女孩搭建了一个再续读书路的平台,共有1804名女生从这里走进大学。她们不仅自己的命运就此发生转折,也给贫困的家庭带去了希望,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作出了很大贡献。(文/苏容)
莫色小兰:用教育阻断大凉山的穷根
莫色小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西城中学教师,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23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你家有几个娃?都在上学吗?”这是莫色小兰走村串户时最关心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莫色小兰深有体会,“如果我不读书,像小伙伴一样早早嫁人生娃,说不定现在我就是脱贫的帮扶对象。”
儿时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母亲一个人操持着全家,邻居们劝妈妈:女孩子读书没用,早晚都要嫁出去。“但我妈不,只要我肯读,她一定让我读。”莫色小兰如愿考入了绵阳师范学院,成了家族里唯一的女大学生。
读书让她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改写了人生命运。大学毕业后,莫色小兰选择回乡执教,愿望很朴素: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教育改变人生际遇。但她发现,班上有些孩子经常不来上学,家长也不闻不问。于是她翻山越岭去家访,得知这些孩子大都来自单亲或病患家庭,“因为穷读不了书,因为读不了书而更穷”,形成了恶性循环。
每当看到这些渴望读书的孩子,小兰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最初她用自己的工资帮学生买文具,但杯水车薪,后来她又联系爱心人士为孩子们筹款筹物,实施“一对一”帮扶,“孩子们可以继续读书,还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抱着尽可能“多帮一个”的信念,11年来,小兰走遍了越西县的乡村角落,为351个贫困孩子联系到“一对一”的爱心资助,编织起一个小小的教育扶贫网。今年20个学生参加了高考,15个上了本科线。前两年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当了护士,有的做了公务员,“是教育为他们点亮了梦想之光。”
很有艺术天分的阿支初三时因家庭困境面临失学。有人劝她父母:趁孩子年轻漂亮,赶紧找人家嫁了吧。小兰带着爱心人士去家访,当即决定给予她资助。三年后,阿支成了大学空乘专业的学员,“现在已经是空姐了,工作好,收入高,家里的土房也翻新了,成了人人羡慕的家庭。”
“这也是一种循环——良性循环!”小兰说,“一个人走出来,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还能改变父母和家庭的生活,以后有了孩子,也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阻断穷根要从受教育开始。”(文/风清)
雷美央:有凤来仪,从西子湖畔到武陵山
雷美央: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德胜小学教师,第六届“最美杭州人——感动杭城十佳教师,成立了恩施州东西部扶贫协作首个教育帮扶工作室——来凤县“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
西子湖畔的雷美央,因“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作为首批对口支援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星星之火推动着当地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她执教生涯中的美丽传奇。
2018年7月,雷美央一路乘坐飞机、火车、汽车、农用三轮车等不同交通工具,风尘仆仆,从风景如画的杭州,来到武陵山下距县城最远的大河镇中心小学支教。
“同学们好,我是雷老师,来自杭州……”第一节课,506班学生对待雷美央亲切的互动,是漠然、胆怯的神情。雷美央发现57名学生,仅有几人读过或拥有一两本课外书。没有阅读的积累,就会知识面窄,走不远,飞不高。她立即上网,在杭州家长群中“呼吁”捐书。两周后,雷美央收到200册图书,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精美的图书角。从此,506班学生有书看了,他们走到哪里,眼中有光,小腰板也挺得直直的。
506班的变化被大家看在眼里,学校接受了雷美央设立晨诵、午读时间,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宽视野的建议。雷美央多次“回娘家”求援助,杭州拱墅区大关中学附属小学等区教育局所属的32所学校捐赠的4万多册图书,建成了中心小学的“爱心书社”。后来,杭州市总工会捐出7千册图书和10万元的建设基金,来凤县拥有了5个爱心书社。
大河镇中心小学大多是青年教师,支教伊始,雷美央就接受了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规划了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变“输血”为“造血”,集教学、科研、培训、课程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培训之路。2018年10月,来凤县“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应运而生,教师培训扩展到武陵山的东西南北。
今年年初,雷美央延期支教时间,就任来凤县教育局东西部扶贫办公室主任,着力推广、巩固和创新教育成果,架起杭州、恩施两地教师往来交流的桥梁。
如今,雷美央回到杭州,留在来凤县的6所美央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分室,正发挥着“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工作室举办了来凤县第一届校长论坛、23期教师大讲堂,参训教师2600余人次、290对师徒对子。教育扶贫正如有源之水,奔腾向前。(文/西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