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不断提升公厕建设和管理服务力度,使得公厕在总体数量及服务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公厕已不仅仅是人们的“方便”之处,更成为青岛这座美丽海滨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天,大众网·海报新闻90秒带你看青岛公厕的“昨天、今天、明天”。
原四方路大茅房。
今天的青岛公厕。
从“大茅房”到逾千座统一公厕
“四方路大茅房”“德国大茅房”……这些老青岛人耳熟能详的老公厕不仅仅是“方便”的地方,更成为了一代青岛人约会碰头的地标和共同记忆。
到今天,四方路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但“公厕革命”的发起,让青岛公厕的发展已远非往日可比。近年来,我市建成一批“功能完善、干净整洁、环境舒适、标识统一”的公厕,实现城市公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如厕体验更加舒适、人性。
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岛环卫行业的公厕从29座增加到了1141座,其中一类公厕901座,二类公厕193座,三类公厕30座,另有移动公厕17座,为啤酒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提供公厕保障服务,为市民游客提供更方便、周到、细致和温馨的服务。
2015年至今,全市环卫行业公厕数量由原来的663座,增加到1141座,增长了72%,大大缓解了数量上的不足。2018年,市区累计新增公厕210座,改造公厕55座,合计265座,超额完成“市办实事”任务。2019年,“公厕革命”继续纳入“市办实事”,市区新增、改造公厕120座,具备条件的201座公厕实行24小时开放,增设如厕专用临时停车位300个。
目前全市环卫行业的公厕均有专人规范管理,共有公厕保洁员共1809名,管理员360名。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有643座公厕已经具备了住宿条件,有396座公厕由夫妻档管理,里面厨房、饮水、床位等设施一应俱全,公厕为这些保洁员夫妻提供了免费居住的“家”,为他们24小时管理公厕提供了便利。
与此同时,据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青岛市正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目前,全市已有城运集团、中石化等150余座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其中,有50余座社会公厕纳入环卫行业监管,以此弥补我市公厕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
男女蹲位达到1:1.5。
第三卫生间。
从“避之不及”到“方便温馨”
前些年,很多人对公厕的印象还是“脏乱臭”,但随着“公厕革命”的推进,青岛公厕越来越干净整洁,来青游客李先生在使用了八大关内的公共厕所后感叹,这里的公厕干净到简直可以“席地而坐”。
今天的青岛公厕不仅干净,更贴心。近年来,青岛在公厕设施方面坚持“家庭、女性、残障、环境、员工”五大关怀理念,不断提升公厕人性化服务水平,有效破解公厕“邻避效应”。家庭关怀,新建、改建公厕增设“第三卫生间”,婴儿打理台、儿童洗手台等人性化设施,彻底解决了带异性子女的父母或陪同异性老人的群众如厕难的问题;女性关怀,为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将男女蹲位比例调整为1:1.5,景区达到1:2以上,增加女性蹲位,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如厕的便利;残障关怀,在公厕中广泛增设无障碍设施,如无障碍通道、专用洁具、安全扶手、呼叫器等,为残障者、老人或病人如厕提供便利;人文关怀,公厕外观造型风格及色彩与周边环境、建筑协调,内设展现青岛文化的照片墙,摆放绿植和休闲座椅,为市民打造温馨整洁的如厕环境;员工关怀,新建、改建公厕均配有环卫工人休息间和管理间,内部配备休息桌椅、微波炉、淋浴等设施,给环卫工人提供一个驱寒避暑、间隙歇脚的休息场所,公厕保洁员的休息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公厕内的文化墙。
青岛一处公厕夜景。
从“救急之所”到“如厕如家”
在公厕“硬件”提升的同时,青岛市着力提升公厕服务的“软实力”。青岛市制定并下发《青岛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标准(试行)》,按照“六无、四净、二通”的保洁效果要求,加强日常保洁管理。为确保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落细、落小、落地、落实,要求各区配齐配强公厕保洁员和管理员,对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加强业务培训考核;加强日常跟踪式作业,保证厕所随用随清。同时市、区两级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对公厕管理服务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各区全面提升公厕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精品公厕,为市民游客营造“如厕如家”的舒心体验。
近年来,为更好的管理公厕,提供精细化的如厕服务,青岛市陆续推出智慧公厕,智慧公厕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公厕”思维,运用公厕大数据匹配不同场景如厕需求,着力解决传统公厕服务过程中有关异味控制、节水节能等方面的问题。如市北区福州北路公厕、李沧区石牛山路等公厕通过最新的人体探测传感器、抗色差感应自动冲水、自动清洁地面系统、现场显示系统等实时显示厕所厕位的使用情况和环境数据,实现了公厕智慧化管理,既提高了清洁效率,又节约了能源,智慧公厕还加装了其他现代化设施,有扫脸免费取纸机、自动干手机、自动换套马桶盖、数字公厕地图等,为市民游客如厕提供更全面和精准的服务。
据了解,未来,青岛新建、改造公厕将增加免费扫码取纸机、手机加油站、直饮水、新风空气净化系统等便民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厕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