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农民日报》记者郝凌峰、姚媛在第8版发表了“发展靠产业,民生有保障——青岛市探索在乡村振兴框架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专题报道,大篇幅介绍了平度市农创体的经验做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靠产业 民生有保障
——山东省青岛市探索在乡村振兴框架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报道内容
前洼村贫困户杨丰昌(右)和王克昌(左)正在樱桃西红柿大棚中干农活
山东省青岛市脱贫仍享受政策的13408户25080名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901元增加到2020年的11386元。贫困户教育保学率、医保参保率、住房安全率、饮水安全率、养老参保率、低保救助率全部达到100%。
200个省级贫困村、31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于2017年底全部摘帽,10个经济薄弱镇于2018年底全部出列。目前,510个贫弱村全部实现“五通十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三分之二的省定贫困村超过10万元。
近年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弱村陆续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山东省青岛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内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不断创新举措,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一体推进、有机融合,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减贫路径。
聚焦优势产业,
统筹实施扶贫项目
农民日报记者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目之所及是一个个冬暖式温室大棚。
大棚内,“釜山88”樱桃西红柿长势正旺。贫困户杨丰昌告诉记者,2016年,最初的36座大棚刚刚建成,他就来这里打工,当年挣了1万多元。2017年,他租了其中一个大棚自己经营,年收入8万元,2018年的纯收入达15万元。今年3月,他的西红柿能卖到12元/斤,远高于其他地方5-6元/斤的均价。看到效益这样高,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也回到村里,跟着他种起了樱桃西红柿。
崔家集扶贫农创体
不远处,由平度市农旅开发建设集团投资的157个冬暖式大棚正热火朝天地建设。集团党委委员崔磊介绍,扶贫区的95个大棚整合了东阁、白沙河等7个镇街专项扶贫资金,目前,已建设完成,项目竣工后,7个镇街每年将获得投入资金的7%、总计390.54万元的收益,通过设立扶贫专岗、公益岗位、奖励补助等方式,惠及超过4500余名贫困群众。
“前洼村所在的区域,水源充足、土壤呈弱碱性、气候适宜,产出的樱桃西红柿甜度高、口感好。早在2008年,村民们就有零星种植,那时的设施简单、规模小,又没有市场,卖不上价。产业能够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多亏了精准扶贫提供了初始资金。”前洼村党委书记鞠炳锦感慨道。2016年,镇党委整合周边6个经济薄弱村扶贫资金540万元,在前洼村高标准建设36个冬暖式设施大棚,打造崔家集蔬菜扶贫农创体。规模上去了,客户都主动找上门收购,产业效益大大提升,农创体的孵化功能逐渐显现:老百姓将所得收益进行再投入,上级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本不断注入,使农创体迅速扩张、不断提档升级。
四年过去,农创体区域的樱桃西红柿大棚已发展到920余个,每个大棚年均纯收入达2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农创体吸纳了1000多人务工,种植、分拣、包装、销售,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细分。用扶贫资金建造的大棚,每个每年收取2万-3万元的租金,农创体累计收益236.62万元,其中150万元归属6个经济薄弱村村集体,86.62万元由崔家集镇政府统筹,全镇86个“插花村”的217户贫困户受益。
近年来,平度市发挥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菜、平度大花生等2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优势,以“村社合作”“镇社合作”的方式,集中特色种植、旅游、智慧、生态等优质经营实体,打造了36个扶贫农创体。“政府严把产业‘选择关’,将扶贫资金‘抱团’使用,建设联村扶贫产业园,有效解决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通过建立完善利益联结和收益共享机制,把平度市57.6%的贫困群众吸纳到优势产业链上。与普通的扶贫项目相比,农创体的辐射带动效应更广、风险抗御能力更强。”
这五年扶贫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不仅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简直太棒了!
未来已来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下一个春天降临,
就要兑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
第一个百年的任务要求,
从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的那一天开始,
我们就不曾松懈,
今天,我们也不会停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
巩固脱贫成果,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我们将永远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