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座青春之岛,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蓝谷,一个年轻的功能区,一个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是青岛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双创”浪潮涌动的前沿阵地。在青岛这座创业之城的多彩版图上,承载着那些关心海洋,向往进一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创新创业者梦想的最佳地点,非青岛蓝谷莫属。
新年伊始,青岛蓝谷再次荣膺一“国字号”荣誉: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0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青岛蓝谷榜上有名。由此,青岛蓝谷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青岛市也终于有了首个海洋领域国家级专业孵化器。
多元化的载体发展模式 让你的创业拥有更多选择
孵化载体是创新创业的“摇篮”,可以帮助创业者稳稳踏出第一步。而青岛蓝谷的孵化载体,是独具特色、独具优势的,让创业有更多优质选择。
50所涉海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聚集,是青岛蓝谷最为鲜明的发展底色。启动功能区改革一年多来,青岛蓝谷以市场化思维和手段,支持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在盘活科技资源方面进行多途径探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有5家科研院所取得孵化载体认定资质,其中包括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区级孵化器3家。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海创众创空间,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不仅承担着天津大学的科技成果项目在蓝谷落地及产业化发展,也是蓝谷与天津大学创新资源对接的重要桥梁。该研究院“海燕”水下滑翔机团队入驻海创众创空间,注册成立产业化公司,已为蓝谷范围内科研实验室提供了超过40台水下滑翔机,实现谱系化定型以及产品和服务输出,具备年产50台(套)能力。
“龙头企业+孵化”共赢共生,是蓝谷引导龙头企业实现园区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依托大院大所的科研优势,青岛蓝谷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身孵化载体建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孵化载体。例如国信海创基地、伟东云教育孵化器已取得区级孵化器资质,并入选青岛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滚动培育计划;易华录与国家实验室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海洋大数据产业园,正建设超算应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引进海疆智远等8家海洋信息领域企业。

民营孵化载体逐渐成为蓝谷孵化载体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青岛蓝谷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民营孵化器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身孵化载体建设,涌现出一批以聚信汇智、海创链、蓝创汇科为代表的优秀民营孵化载体。今年来,借助聚信汇智的平台招商力量,已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近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服务和海洋装备研发为主业,以聚集知识产权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的小型“企业生态群落”。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民营资本,青岛蓝谷已建立起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蓝谷已建成或投入使用孵化载体近30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已有15家孵化载体取得资质。2020年,青岛蓝谷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速51.1%,排名第一的正是科技型服务业,补齐了科技机构多而服务机构少的短板。
专业贴心的“双创”服务 让你的创业感受更多温暖
孵化载体是创业者的成长沃土,优质服务则提供阳光雨露。青岛蓝谷在不断完善各类孵化载体的同时,也注重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专业服务能力。尤其是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信息员+调研员+协调员+服务员”的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发展铺出一条条“罗马大道”,让创业者感受到更多温暖服务。
例如,入驻蓝谷聚信汇智孵化器仅半年,青岛华兴水下机器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就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环保水下清洗船底机器人系统”并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应用空白。该小微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国内首创,离不开青岛蓝谷为其“量身定制”的全周期跟踪和全流程专员服务:帮助企业对接中船725所、海检集团水下设备实验室等机构,解决产品研发和测试需求;面对面宣传讲解知识产权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人才奖励等各项政策;多方搜集信息、提供线索,帮助其顺利打开市场销售渠道……

眼下,青岛蓝谷创新创业服务全方位纵深展开: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开办商事主体登记等三大类33项业务;与60余家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系统开展人事档案代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与银行和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帮助解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搭建线上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设备价值超过5亿元;创办青岛蓝谷“科创荟”服务品牌,举办前沿技术线上推介、高创科技小贷专场融资等系列精准对接和专题培训活动;建立科技企业成长孵化服务体系,组建科技服务专员队伍,局领导顶格服务,科技专员一对一辅导,累计服务创新平台、孵化载体400次,协助争取上级资金3.8亿元……
随着双创服务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2020年,青岛蓝谷新增技术合同交易额9.5亿元,是2019年的6倍,其中本地转移占比达52.4%。
“四链合一”的发展环境 让你的创业定能无所不能
科技企业要想茁壮成长,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需“四链合一”、缺一不可。
功能区改革一年有余,青岛蓝谷聚焦海洋领域创新创业,组建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装备、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等6个产业事业部,全力完善区域发展“四链”环境,打造成全创新的“热带雨林”生态:
产业链方面,明确了以海洋技术装备、海洋信息、海洋生物三大产业为主导,以高端服务、众创服务、金融三大配套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蓝谷产业结构由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变。
资金链方面,加大与青岛股权投资协会、银行保险协会等沟通对接,加大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力度,成立海洋创新产业基金、海洋新动能产业基金、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检验检测产业投资基金等,助力海洋领域创新创业。2020年新增投资类金融机构260家,总规模295亿元。
人才链方面,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聚才”、产业“兴才”、环境“留才”、精准“育才”,截至目前引进各类人才累计达到7000余人,引进或培育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技术链方面,涉海高端科研机构和院所坚持“四个面向”,推出“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黑珍珠”波浪滑翔器等一大批刷新国内甚至世界纪录、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从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2020年蓝谷新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项,同比增长170%,达到历年最高水平。

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蓝谷实现科小、高企双倍增,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数量是2019年的2.7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累计42家,超过蓝谷7年来累计总量,增幅100%。
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让你“出门见水、推窗见绿”
为了吸引创新创业者,青岛蓝谷还在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与居住生活品质上下功夫、做文章,全心全意打造让企业家和人才感到舒服的“生态系统”,正在从一个远离中心城区、自带“高冷”气质的科教新区,加速迈向充满人文气息和烟火味道的海洋宜居宜业新城。
实施了一批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污水处理、景观绿化、商贸服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宜业宜居生态。山大东路、硅谷大道等道路全面建成通车,滨海公路拓宽改造加快推进;山大实验中学,齐鲁蓝谷医院加快推进;家家悦购物中心、大润发等开门纳客;马拉松、啤酒节等系列活动成功开展;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打造全国绝无仅有、生态自然优美、世界知名的“黄金科研岸线”;小管岛保护性开发利用加快开展,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岛、海洋科普旅游岛、乡村振兴样板岛;人才公园、山海公园、文化公园加快建设,蓝谷烟火气日渐浓厚;山、海、湾、岛等自然资源组合优势突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PM2.5常年保持在个位数,鳌山湾、小岛湾等8处海湾共计海岸线长32公里,海水水质良好,是青岛最优最美的滨海岸线之一,让创业的你“出门见水、推窗见绿”成为现实。

作为青岛发起“海洋攻势”的主战场、青岛蓝谷正在用市场逻辑谋事、生态思维干事、资本力量成事,正在高成长中追求高质量,正在全力打好“海洋攻势”、建设创业城市。
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拥抱蓝谷就是拥抱蓝色未来!当此时节,加入蓝谷创新创业,可谓正当其时!来吧,和蓝谷一起在青岛大格局中扛起大担当,在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展现新作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