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00年来,青岛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传播革命的火种:1923年8月,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成立,王尽美、邓恩铭、刘少奇、李慰农等先驱,在胶东半岛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工人运动。
邓恩铭
李慰农
100年来,李沧始终听从革命的召唤,走在城市的前沿:1926年起,中共闫家山支部、中共李村支部、中共宋哥庄小学支部、中共曲哥庄支部等党组织先后成立,鲁伯峻、张静源、向明等先行者让星星之火燃遍脚下这片土地。
向明
不忘来时路,启航新征程。今天的李沧区人心思进,百业俱兴,正走在建设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现代化国际创新型中心城区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回顾李沧区早期党组织的初心使命,是为了牢记革命先烈的初心,把党的事业进行到底;是为了继承先行者的使命,把为国为民的思想落到实处。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李沧广大党员干部正把党史学习贯穿到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办实事、开新局、聚民心,提振创新李沧的精气神。
敢为天下先,革命走在前。
始终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以国家自强、人民富足为使命,听从时代召唤,走上时代前沿,是李沧党组织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捍卫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反抗外来侵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正是李沧早期党组织的突出特点。从19世纪末开始,德、日帝国主义为进行经济掠夺,大力向青岛输出资本,设立工厂,青岛工人阶级自诞生那一天起,就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发动工人罢工,进行反抗斗争,是李沧早期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1925年,为争取自身应有的利益、反抗日本资本家的虐待与剥削,青岛党组织连续3次组织开展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沧口地区3大日商纱厂的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参加斗争。
1925年7月,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第三次同盟大罢工遭中日反动势力镇压,青岛工人运动进入低潮。1926年6月,青岛党组织建立起青岛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浮山后村支部,把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又在埠西村、唐家口村、李村建立多个党支部。
1926年春,中共党员鲁伯峻建立中共闫家山支部,在沧口地区几家大型纱厂开展工作,启迪工人的思想觉悟,革命力量在险恶环境中顽强地发展。
(鲁伯峻和闫家山党支部旧址)
1928年11月至1932年5月,中共宋哥庄小学支部利用各种形式,团结工人群众,培养和发展革命力量,继续发动日商纱厂工人的罢工斗争。
(原宋哥庄小学党支部旧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李沧区早期党组织,这些党支部、先行者听从时代召唤,忠诚党员职责,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和党的革命事业危急之际挺身而出,在党的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赤心为人民,救国不顾身。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始终以党的事业、以民族复兴为奋斗目标,不怕困难、不惧牺牲、坚忍不拔、前仆后继,是李沧党组织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回望李沧早期党组织,既感叹于先行者的满腔热血、激情满怀、干劲十足,更悲痛于他们的牺牲之早,哀痛这些鲜活有力的生命,被反动势力所摧折:
作为山东党组织早期党员,鲁伯峻曾与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一起战斗,他是沧口地区早期党组织——中共闫家山支部的建立者。他开办闫家山水道局工人夜校,直接领导钟渊纱厂工人罢工,能力非常突出,深受工人拥护。1927年牺牲,年仅32岁。
中共宋哥庄小学支部的建立者张静源,多次领导沧口各日商纱厂工人举行罢工斗争,后到莱阳、海阳等地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任中共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1933年牺牲,年仅32岁。
其他与李沧早期党组织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革命先行者:孙守诚牺牲时31岁,王星五牺牲时27岁,高日九牺牲时27岁……
这些热血的青春飘散,这些宝贵的生命逝去,是为了心中的梦,国家的明天;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
“今天这样的生活,过去连寻思也不寻思,做梦也想不到”,在李沧区李村街道曲哥庄社区,今年80岁的老党员徐维津说,没有党员们前仆后继的付出和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
徐维津老人
作为李沧早期的党组织之一,中共曲哥庄支部当初就设在徐维津所在的社区。中共曲哥庄支部建立者蓝文德、朱长初的故事,徐维津自小就听人讲述,如今他也把知道的故事对后代讲了又讲、说了又说。
(原曲哥庄党支部旧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兴衰谁人定,胜败岂无凭?李沧早期的党组织、早期的党员同志,当年也许不会想到,中国共产党会拥有9100多万党员,能够带领14亿人民,以昂扬的姿态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而从李沧早期党组织的身上,能看到的是,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政党,一个热爱人民的政党,一个以引领人民走向幸福的政党,一个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政党。
如今,在李沧区楼山街道,人们依然记得80多年前的一位共产党员——中共宋哥庄小学支部书记张静源。
张静源
张静源,山东博兴人,他饱读诗书、满腔热血,为给国家和民族谋复兴,曾和王尽美等爱国青年一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他愤怒于当局的破坏革命,不惧白色恐怖,于1928年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学生,视同自己的子女。1924年夏,在崂山九水小学任教期间突发山洪,他冲进倒塌的校舍救出6名师生,自己却左手负伤致残。
他四处募捐,贴补学生,免费吸收贫苦家庭的孩子上学。1927年任宋哥庄小学校长后,一年多时间,学生由百余人增加到400余人。
他办贫民夜校,吸收附近青年农民和工人入校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他鼓励女孩子上学读书,并为此与封建恶霸对簿公堂。
“他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养”,曾经在宋哥庄小学上过三年学的徐守保老人,对过去七十余年的事情依旧记忆犹新。而像徐守保这样,因张静源的不懈努力,受过教育,接触过新思想的李沧人大有人在。
徐守保老人
他反对恶霸欺压,帮着穷人说话;组织工人罢工,提高工资待遇,他得到当地百姓的真心拥护、切身爱戴。反对派逮捕他的前夕,宪兵队里的同情者提前报信,使他得以及时脱险,后来到莱阳一带继续领导革命斗争。
人心有向背,传播有口碑。早期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同一立场,和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幸福指数,和早期党组织、早期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如今,我们回顾李沧早期党组织走过的道路,是为了不忘共产党人的宗旨,有信仰,有力量,以党建为引领,全力建设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现代化国际创新型中心城区;为了不忘人心向背关乎生死存亡,爱百姓,办实事,全心全意稳就业、保民生,为企业和居民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为了延续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敢担当,有作为,矢志不渝地推进作为中心城区的李沧改革创新;是为了提炼克敌制胜的法宝,看大势,知趋势,纵深开拓李沧区高质量发展基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期的李沧党史,新时期的丰功伟绩,正由我们创造书写。新时期的李沧党员将发扬“直面问题、排除万难、无中生有、始终顶尖、永远领先”的院士港精神,牢记使命,不负所托,建业李沧,有你有我。(文:姜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