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海阔,潮起胶东。6月12日,适逢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市北区文化和旅游局、市北区台东街道办事处承办的“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胶东五市非遗创意市集暨青岛市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青岛台东步行街正式拉开帷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文记忆的载体,也串起了城市的精神脉络。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宋宗涛在致辞中表示,胶东五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因而形式多元的胶东非遗,既保留了各自的地域特色,又在相互交融中不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越来越多的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用自身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产品打造出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胶东非遗也借此机会不断地走进、融入市民生活,得到更深入的宣传与推广,得到更扎实的保护与传承。
据了解,本次胶东五市非遗创意市集为期两天,汇聚了来自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的非遗及文创企业,在此既可以欣赏胶州秧歌、鸳鸯螳螂拳等国家级、市(区)级非遗表演项目,又可以体验胶州剪纸、潍坊风筝等精湛技艺,还可以品尝高家糖球、荣成喜饼等特色美味,亦能购买到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此外,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前来助阵,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市民群众可在现场领略胶东非遗的多彩魅力。
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地方的宝贵财富,也是展现地区文明的重要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日前,经青岛各区市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共评选出“九嶷派古琴”张林、“青岛糖球制作技艺”高士湘、“古彩戏法——二十四孝”牟衍铭、“古法花生油压榨技艺”万延滨、“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于同刚、“葛村榼子制作技艺”王丕文、“胶州剪纸”王德蕊、“三铺龙拳”刘正海、“平度泥塑”高杰、“莱西木偶戏”姜玉涛等10名2020青岛市“模范非遗传承人”,并现场为他们颁发了证书。
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迎来发展新机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逐渐探索出“非遗+产业”的发展新路径。活动现场,胶东五市非遗传承人代表登台宣读了《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共同发展倡议书》,倡议共同“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在产品设计、产业链打通、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非遗自我‘造血’,为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拓宽空间。”
胶东根脉绵延千年,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辅相成,这一地区不仅是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本次活动依托非遗创意市集共享胶东五市非遗资源,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丰硕成果,让青岛市民及来青游客更多地了解、感受其所蕴藏的无穷魅力,以丰富群众文化体验来激发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亦为胶东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附件二:
《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共同发展倡议书》
胶东地区历史悠久、山海相连、地缘相接、文化相通,拥有相似的人文风情和民俗传统,孕育了一批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20年胶东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合作联盟成立以来,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活动,为五市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恰逢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胶东五市非遗传承人代表,我发出如下倡议:
1、 加强非遗宣传水平,鼓励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充分发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习基地的作用,加强沟通互动,不断吸引和培养非遗社会传承人,形成非遗多态传承模式,为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化发展培育人才。
2、 积极参与非遗研学实践,提升非遗传承人文艺术、专业技术、创新创造等综合素质。共同参加和开展非遗研修班、专题讲座、分享会等活动,围绕非遗保护相关政策理论、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非遗产业化运作方式等实际问题展开交流研讨,不断提高自身传承实践能力,为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化发展凝聚力量。
3、 切实转变非遗发展思维,在保持非遗本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政府支持下积极主动融入市场,创新非遗旅游产品,建设非遗工坊,打造特色非遗品牌;继续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在产品设计、产业链打通、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非遗自我“造血”,为胶东五市非遗产业化发展拓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