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洋河镇的一片果园中,有两组圆形的银白色建筑掩映其中。谁能想到,这些低调到极点的铁皮屋竟然是我国流星光学观测网的总部和大数据处理中心。每天这里都会将全国几十个流星观测监测点的数据汇总处理,所得数据将为其它的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理论支撑。
两百平米挤进九套设备
“实在想不到,这里面竟然还有一个野外科研基地。”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胶州市洋河镇的一片果园里。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几十亩果园硕果累累,果香浓郁。在果园的半山腰,有两座银白色的奇特建筑,青岛艾山天文台的观测中心就在这里了。
据青岛艾山天文台台长周昆介绍,观测中心的面积只有不到200平米,但是这其中有9件套观测设备,其中大部分是光学观测设备,还有两套射电望远镜。每一套设备都对应着一台电脑,所以旁边的小房子里被电脑占据了一般的空间。“光学设备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基本都处于工作状态,如果遇到阴天下雨,那么光学设备的工作就没法进行,但是射电望远镜不收天气影响,依旧会不间断的工作。”周昆告诉记者,有的设备已经多年没有关机,即便是过年也是如此。
多年调研确定流星科研
天文台到底做什么工作是很多人的疑问。记者了解到,不同的天文台进行的观测和理论工作侧重点都不尽相同。艾山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和流星打交道。
流星就是我们所看的流星雨吗?对于艾山天文台的这个工作,记者非常感兴趣。但周昆台长的回答却让我大开眼界。据了解,艾山天文台在七年前为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最终选择了群众基础广泛但在科研方面空白的持续性流星大数据观测堆积工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要织一张覆盖我国陆地上空的无缝隙流星监测网,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为其它高阶科研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周昆介绍,建立全国性监测网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工作,要覆盖全国陆地天空,最少要建立80个核心站点,需要更精密的联测数据则要设立更多,所以在这几年中,除了常规观测,艾山天文台还在各方进行游说,让公众参与到“公共科学”的行列中。截止到2021年9月,由艾山天文台牵头的全国流星监测网已经建立核心站点和辅助站点共42个,覆盖了国内1/3的天空。这些站点中有国家天文台的观测基地,有高校、中小学、最多的是对公共科学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在艾山天文台的带领下,他们已经从纯玩阶段升级到了边玩边提供数据的新层次。
基础牢固引来国家项目
“爱好和科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要做科学,那么你的行事方式就必须用科学的程序来做,也正因为这样的轨迹,让我们和国家天文台有了进一步的合作”。周昆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和公众看流星的心态不同,流星的科学观测、特别是成系统的大规模联测对地球近地空间流星体的分布绘制、排查太阳系外闯入的小天体、分析彗星的成分、以及倒推太阳系的形成机制都有重要意义。所以艾山天文台在近三年的观测中,通过大量堆积几万条数据,已经初步绘制了以黄经为坐标系的近地流星体密度图,也统计出了每年火流星的概率图,这些数据虽然不起眼,但也是开创性的工作。2019年,中国国家天文台的李广伟副研究员了解到青岛艾山天文台的项目后到天文台访问调研,提出在现有观测网的基础上进行流星的光谱观测,以分析流星体成分。2020年,周昆到国家天文台总部进行项目确认,同年10月份,在第四届山东天文大会上,李广伟首次公开提出该项目,定名“罗扇项目”,取自“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古诗句;11月份,在全国的天文会议上,李广伟正式对外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青岛艾山天文台合作的“罗扇项目”正式开始运行,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大规模流星光学/光谱监测项目。2021年7月,罗扇项目的首篇论文刊登在国际流星组织网站中。
认真科普打造权威直播
艾山天文台不仅仅在流星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在科普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我们不仅仅有沉浸式的科普活动,更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移动端拥有独立直播间,这可是央视频唯一的天文科技直播频道。”艾山天文台科普部负责人王凤老师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来到艾山天文台进行科普熏陶的人很多,参加活动的人都对活动和课程好评如潮。这样的状态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移动客户端的主意,2019年开始,央视频正式设立艾山天文台科普频道,该频道全年不间断的进行视频直播,遇到特殊天象、比如流星雨、日月食、航天发射时还会进行特别报道,与网友互动,人气颇高。与此同时,艾山天文台还积极进行科普图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套由五本书组成的指南类图书已经列上日程,其中第一本《月球观测指南》已经出版。
拓展功能建流星博物馆
“在轻松的状态下灌输科学思想、在灌输的同时接受艺术和哲学的熏陶、在熏陶的基础上了解一段历史,这是我的一个比较全面的科普理论,基于这些,在天文台建台的第七个年头,我们决定设立一个主题博物馆和会议中心,他将在明年的博物馆日,也就是5月18号正式开馆。”周昆对记者说。
在距离观测中心的4公里外的洋河镇张家村,有一个占地大约四亩的大院落,这是艾山天文台博物馆的所在地。从外面看,这个院子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如果不是看到博物馆的牌匾,还以为是个普通的农家院。但是记者走进屋里却被里面的气氛所吸引。博物馆共有两个大房间,其中比较大的是兼具画廊和会议功能的多功能区,墙壁上的艺术作品都是和天文相关的收藏,有的藏品已经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会议中心除了平时接待科普活动,也是天文专家开会和讨论的场所。整个房间被暖光灯源打量,非常舒适;而一墙之隔的博物馆目前还在布展阶段,博物馆的主题是《中国流星观测简史》,用最短的篇幅和展品阐述从我国古代到现代的观测历程;同时里面还收藏有几十枚珍贵的陨石标本,其中包括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还有记录流星的古籍善本。其中最重要的展品就是《中国古代天象总集》的部分手稿,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天文记录的集大成者,这些珍贵的手稿被当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青岛艾山天文台还正在对古籍中的记录进行补充,以建立“中国流星文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