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证券报》
从一家偏居一隅、默默无闻的地方性小银行,到成为“A+H”上市的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青岛银行一路探索中小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如果说“方向+耐心”奠定了青岛银行发展的基调,那么,优秀的公司治理则构筑了青岛银行自信的基石。
青岛银行成功的关键是股权结构
青岛银行的主要股东可概括为“集体企业+外资银行+地方国资”。截至2020年末,青岛银行前三大股东是海尔集团、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和青岛国信,持股比例分别为18.01%、13.85%和13.38%。青岛银行在2015年上市发行过程中还引入了美国千禧基金、香港新鸿基公司等知名投资机构,逐步推进股权结构的国际化、市场化和多元化。
主要股东持股比例较为接近,既有效避免了“一股独大”可能存在的主要股东干预经营问题,又有效避免了“股权过度分散”可能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为青岛银行植入了市场化的基因。
“你就按市场规律办。有困难,再找我。” 支持但不干预,是当年主要股东明确给出的意见,也充分体现了股东格局和市场意识。
良好的公司治理,使青岛银行与主要股东之间构建起理念相融、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关系,主要股东的诉求也统一到青岛银行健康发展的整体目标上来。
注:摘编自《中国证券报》2021年8月26日首页文章“青岛银行转型升级之路:面朝大“海” 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