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连续三年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和品质提升攻势顶格推进,2021年确定了“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改善提升行动,市区撤并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3000处、新增密闭分类投放点100处,农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0个、镇级生活垃圾终端处置站10个”的工作目标。
市北区人口密度大且集中,加之开放式楼院较多,环境整治一直是市北区创城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对此,市北区在工作中探索创新,走出垃圾分类、垃圾清运新路径,凝心聚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主城核心区。
绿色“童”行
小手拉大手践行垃圾分类新风尚
在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有一个公认的难点就是如何说服居民去自觉进行垃圾分类。面对此问题,青岛辽源路小学坚持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的宣传模式,引导学生们形成自觉分类的生活习惯。
今天,由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市北区教育和体育局主办,辽源路街道办事处、青岛辽源路小学、交运北洁(青岛)环境有限公司承办的“美丽市北喜迎国庆•垃圾分类你我同行——‘红领巾’垃圾分类小标兵颁奖仪式暨可回收物DIY创意作品展”在辽源路小学隆重举行。
据了解,市北区垃圾分类工作采取三进模式: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共机构,本次活动就是对垃圾分类进学校工作的一次成果展示。市北区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为全民环保目标,在多个校园设立体验基地,通过演讲比赛、手工制作比赛、小小志愿者驻桶打卡、入户宣传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孩子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了解、践行垃圾分类,成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促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为打造最美青岛,最美市北贡献一份力量。
智能投放 各类垃圾一站式收集
处理设备虽好,但是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垃圾必须提前分类好。如何进行有效又准确的分类?位于市北区青建太阳城住宅区的一处垃圾投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悉,该小区大力开展撤桶并点和密闭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形成了全智能化集中投放模式。所谓集中投放点,就是实现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投放一站式服务。可回收物可以采用智能回收箱收集。居民可采用手机APP、智能IC卡、人脸识别等8种方式开启回收箱投放可回收物,系统自动称重,自动积分,返回到居民的账户,积分可用来提取现金、网上商城购物、礼品兑换机兑换礼品。
通过后台,可以看到当天的纸类每公斤奖励0.9元、塑料每公斤0.3元、易拉罐每公斤5元……讲解员现场将一摞废纸盒放入了回收纸类的回收箱内,通过扫二维码,积分瞬间加在了个人账户内。除了可回收物回收箱,针对有害垃圾也有专用有害回收箱收集,对于厨余垃圾,则采用绿色回收容器收集,其他垃圾采用灰色塑料容器收集。
据讲解员介绍,有了这样的智能设备,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率达到了90%以上,可回收物收运量每天约100到150公斤,基本实现了回收利用率35%的目标。据悉,根据小区不同情况,目前市北区在10街道共打造了10种不同模式的集中投放点,分别是开放式楼院模式、商住楼模式、封闭小区普通模式、封闭小区中高端模式、四新平台模式、五新平台模式、公共区域模式、垃圾箱房模式、全智能化模式、智能箱房模式,可适用于市北区各类小区类型,基本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车车对接
清运新模式推动环境品质升级
如何破解传统垃圾收运阻碍交通、噪音扰民和清运不及时等难题,打通环卫垃圾收运最后一公里,是关乎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的重大课题。
市北区实践创新“小车进楼院收集+车车(站)对接”垃圾收运模式,小型垃圾收集车灵活进出楼院收运垃圾,载满垃圾的小型车与大型收运车“车车对接”,作业区域铺上了防污地垫,整个作业过程实现了“车到桶出、车走桶退、底盘干净”。
“别看这车块头小,可是解决了大问题,大大提高了垃圾的收运效率。”收运人员说。在同和路附近几栋居民楼间的小路上,道路狭窄,大型垃圾收运车无法开进去。就在这时,一辆比大型收运车块头小一半多的小型垃圾收集车,轻松驶入,仅几分钟的时间,便将垃圾装到车上。随后小型垃圾收集车倒车与压缩车对接,之后将车上的垃圾倒入压缩车中。每一辆小车上,都配有铁锨、抹布、防污地垫等,每当完成“桶车对接”或者“车车对接”时,收运人员都会清理撒漏的垃圾,用抹布将垃圾桶擦干净,在离开现场时,还会有专门的高压喷水车清洗地面。
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习惯,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大贡献。下一步,市北区将增强分类效率,年内完成撤并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400处,打造5个高质量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以点带面、深度动员,进一步提高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同时消除作业盲区,对新建未交接的市政道路和责任单位不明确的区域,要实现责任“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