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教育史上的师生关系,走过压抑孩子天性、无视学生人格、“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时代;经历过完全从孩子天赋、兴趣和需要出发,彻底以孩子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阶段;今天,我们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通性问题。
在这个师生关系红灯频闪的时代,每一位教育人都在本能地追问: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来应对?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一所符合当下要求,师生关系融洽的美好学校?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充分实现学校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学生“亲其师”,才能“问其难,信其道”。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努力打造生命与生活的教育、人性和文化的教育以及尊重差异化的教育。未来还将运用导师制、“中教、外教、海归”三驾马车等,与学生无缝对接,通过观测、诊断;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目标跟踪等,一对一地形成学生数据,获得学生情况,并根据获得情况一对一进行有效指导。
言传身教
教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反应,陶行知先生说:大做样,小学样。教育既有言传也有身教,身教就是一种感染力。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做。教师以身作则形成的感染力,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保障学生对教师的言行更加认可,让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会由内向外地表现出来。
理解包容
师生间的矛盾是天然的,如何去消除?
这里考验的就是我们教师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俯下身来,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用平视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对于学生的理解。通过“打一个温馨的电话、查一次档案记录、来一次深入访谈、做一次调查问卷、约一次深入家访”等几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档立案,为深入理解学生打下稳定的根基。成长过程中的学生都会犯错,一顿批评和说教并不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改正才是最重要的。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我们会给孩子一个机会,让犯错的孩子获得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这便是理解与包容。
尊重差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尊重差异化,在尊重差异化上,我们的教育重点是扬长。一株树有一株树的苍劲,一束花有一束花的美丽。幼苗时期,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株树,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束花,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进而指导孩子在其他方向上努力进取,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环境设置
在学校空间设计里,师生共享交流的空间是特别重要的。在未来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我们设置打造了多处“师生共享空间”,让学生和教师在非上课时间“灵活”偶遇,“合理”碰撞,这些空间不是相对开敞的,也不是相对封闭的,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内与外的界线,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种随意的、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也为教育打开了“任意门”。
不再把传统的知识讲授作为教育核心,而是把师生关系作为教育的核心,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成为一所学校无形的文化,在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这就是未来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青岛校区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