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让平度更出彩
12月16日下午
2021年度“信用平度”建设颁奖典礼
在我市隆重举行
平度市人民医院职工
来永光
荣获“诚信榜样”荣誉称号
用爱护航生命 青春践行誓言
ICU,一个让人畏惧、令人生恐的地方;ICU,也是一个创造奇迹、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战场;ICU,还是守护病人健康、让生命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绿洲。
有一位战斗在ICU里,用爱护航生命,用青春践行医者誓言,不断创造着一个个生命奇迹,还病人以生命与健康的重症医生,他就是来永光,平度市人民医院ICU的一名主治医师。
“来大夫,我女儿的病咱们医院能不能治?”
“能!”
2020年的最后一个周末,12月27日晚上6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打破了傍晚的宁静。“ICU吗?我是儿科值班医师,我们科现在有一名患儿意识不清,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需要紧急会诊。”
ICU值班医师立即赶往儿科进行会诊,并电话通知在家休息的来永光医师来院参与抢救。
接到电话后,他放下手中的碗筷,穿上外套,即刻赶往医院。5分钟后,他来到了病房。此时儿科医师怀抱患儿,护士拿着氧气袋和药品将患儿也送到了ICU病房。清理气道、加压面罩吸氧、抢救用药、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来永光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熟练而快速的抢救。渐渐的,患儿的面色红润了,氧合改善了,然而,患儿的心率仍居高不下,生命体征仍不稳定。
ICU门外是患儿家属焦急的等待,来到门口,患儿的父亲“扑通”一声跪在了他的面前,满含泪水的眼睛直直的盯着他问到:“来大夫,我女儿的病咱们医院能不能治?”刹时间,病房外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能!”他坚定地回答到。
搀扶起患儿的父亲,回到病房,看着眼前这个躺在病床上和自家孩子差不多大小的患儿,他拿了把椅子就坐在了患儿的床边,一边握着患儿的小手,一边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一边及时的调节呼吸机参数和药物用量,直到凌晨1点多,患儿的情况才渐渐稳定下来。
在ICU治疗的9天里,他把小患者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诊疗。治疗4天后患儿神志渐渐恢复,治疗8天后患儿稳定并转回儿科治疗。
在儿科继续治疗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常到病房里看望那个小患者,还时不时地拉着小患儿的手在病房里走一走。
患儿出院那天,患儿的父亲专门领着患儿来到ICU门口,给这位曾经救治她的来大夫鞠个躬,说声“谢谢”。
有人说:医院的ICU像是“炼狱场”,来永光常说:医院的ICU更像是“重生地”。在这里不仅让人体验痛苦、离别,更让人体验失去后的获得,体验再次充满希望的重生。
“来医生,医院决定派你去隔离病房,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医院派你去主要是参与重症病人的救治,行不行?”
“行!”
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中国大地,疫情就是命令。2月4日夜,来永光医生在ICU值夜班,晚上9点多,医院领导打来电话:“小来,医院决定派你去隔离病房,你有什么困难吗?”。“没有困难,领导,什么时候去?”“现在,120车很快就到,你交接一下,马上走!”“医院派你去主要是参与重症病人的救治,行不行?”“行!”
10分钟后,他坐上了赶赴隔离病房的车,在车上他拨通妻子的电话,“医院通知我去隔离病房了,已经在去的路上”,电话那头静静的,没有回音。突然电话被挂断了,望着手机,他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了,空旷的马路上,警笛声格外响亮。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今晚也在医院发热门诊值班。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电话再次响起:“永光,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一定会完成任务安全回来,我和孩子、还有全家等着你平安回来!”电话那头,妻子的声音是那么坚定,那么响亮,但却能明显的感觉到,她是刚哭过了。“嗯嗯,没事的,你在发热门诊也一定要小心,注意防护,有时间多回家看看。”他叮嘱妻子。
30分钟后,他来到了隔离病房。隔离病房里,有一名重症患者,是一位大姐,也是两个女儿的母亲,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病情加重,连夜,他便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救治。
来到同和隔离病房的第三天,也是大姐病情最重、最焦灼的一天,大姐病情时好时坏,已不能自己下床,精神状态很差,非常紧张,非常恐惧,呼吸支持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作为重症专业的医生,来永光心里很明白:这几天就是患者的关键期,需要持续的呼吸机支持。然而,在这个密闭的病房里,长时间的无创通气,病房里气溶胶弥散,如果长时间待在隔离病房里,医务人员暴露和感染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在这种危险的境况下,他没有迟疑,就站在患者床边,一边向大姐讲解无创呼吸机的作用和好处,一边帮助她调整呼吸面罩,一边指导她适应呼吸机的节奏,一边观察监测指标的变化,一遍一遍的练习,一次一次的适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夜里11点,他没吃没喝,看着他托着疲惫的身体从隔离病区出来,“咕咚咕咚”的喝着水,同事们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同事们问他“累不?”,他笑笑说“我不累,能坚持,只要对病人有帮助就行。”就这样,一天下来,他在隔离病房“苦战”了12个多小时,只为迎来患者病情的稳定。
疫情以来,他三次前往隔离病房,共参与救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7人,其中新冠肺炎确诊患者4人,无症状感染者3人,圆满完成了医院交付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
“来大夫,过完年,我们可不可以不来医院了?”
“可以,大娘!”
2018年腊月的一天,正在值班的来永光医生接到了急诊门诊的电话,电话里说:来医生,有位病人家属点名说要让你来给病人看看。
放下电话,他急匆匆的赶到了急诊,门口的大娘看着有点眼熟,可一时又记不起来。通过大娘断断续续的描述,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经过。原来,大娘是病人李大爷的老伴,7月份的时候,李大爷因为脑出血严重,在ICU治疗了37天,当时因为病情需要,做了气管切开,并一直使用着气管切开套管,后来病情稳定就带管回家了。在这期间,每过一段时间大娘都要陪大爷来医院换一次套管,可是李大爷行动不能自理,老两口又没有子女,虽然家离医院不远,但每次来都很不方便。这次来医院换套管,大娘想起了当初给大爷治病又好说话的来大夫,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电话里的“点名会诊”。
来医生给李大爷换完套管,和大娘交代了一下平日里的注意事项,刚往外走,大娘在后面紧跟了几步,就又停下了,欲言又止的,好像要说些什么。来医生见状,便问到:“大娘,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大娘忙说到:“没有,没有,奥,嗯,来大夫,大娘和你商量个事,不知道行不行?你看,过完年,我们可不可以不来医院了了?你看,你能不能到我们家里帮忙换换套管?需要多少钱,我们给你?你看……”
看到大娘为难的样子,他拉起大娘的手说:“可以!大娘,不用给钱,您告诉我您家在哪,到时间我去给大爷换。”听到这样的答复,大娘一个劲的说:谢谢!就这样,每过一段时间,他就到家里给李大爷换套管。
也就是从2018年开始,他一有时间就参加医院组织的义诊、下乡诊疗和急救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三年多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把照料、看护重症康复病人的知识要点送到病人家里,把如何使用家用呼吸机的知识传授给病人和家属,将急救知识和技术带进校园、社区,讲给师生和居民们听。让专业、实用、简便的知识和技术走出医院,走进家庭和社会,让更多人受益。
“医者仁心,守护人民健康,永远在路上!”
大学毕业,他心里牢记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踏上救死扶伤、解除病痛的从医之路。悄然间,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十余年,经他救治的病人数以千计。十余年间,他不仅让数以千计的病人重获了新生,更让数千个家庭恢复了团圆和幸福。
不知有多少次,患者或家属为了表示感谢执意要给他红包,他总是坚决的拒绝,即使有时实在拗不过家属,他也转身就将患者或家属的红包立即交到患者的住院费里。十余年间,他从未收取过患者或家属的一分钱红包,也从未发生过一次医疗纠纷。
作为青年医师,他信守誓言,尽职履责,时刻“以病人为中心”,不断学习,潜心研究,努力实践,参加青岛大学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青岛市主管局科研支持项目2项,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并记功一次;连续三年被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部门授予“青岛市卫生健康系统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多次被平度市卫生健康局授予“平度市优秀医师”、“‘最美平医人’党员先锋称号”等多项荣誉。
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我还年轻,练就救人的本领,保持医者仁心,守护人民健康,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