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至今,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农技推广第一线,用青春和实践为农民排忧解难,是大家交口称赞的“王站长”,她,就是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科负责人王志葵。1995年,王志葵从莱阳农学院大学毕业,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足迹覆盖全区所有村庄,为农民增产增收默默耕耘,用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践行她对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理想追求。
直面困难,以科普化解社会矛盾。
王志葵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高考时却志愿调剂而学了农学,但她并没有灰心,尤其是参加工作后,更是干一行爱一行,潜心研究专业技术。在一次演讲活动中,她仪态大方、口齿清晰、表达流畅,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进行讲述,打动了每一位评委。2000年,王志葵被从植保站调往农广校从事农民培训工作,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农民教师”,当年就凭借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讲课风格在山东省农业厅举办的教师大比武中,代表即墨获得全省“教学能手”称号。4年间,她不仅在农广校进行培训,也兼任即墨区科协的科技推广培训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她又从农广校调往植保站,她深知农民需要哪些知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
2004年,即墨区爆发“玉米粗缩病”,大部分春玉米近乎绝产,由于此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农民束手无策,种植户情绪激动,普遍认为是种子商提供的种子质量出现了问题,一时间农民和种子商产生矛盾纠纷,甚至出现了农民到镇农技站哄抢物资、到政府部门上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王志葵临危受命,抓紧从网络上、书本上查询相关案例,了解玉米病毒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着力研究解决办法,最终确定是由“灰飞虱”造成的植物病毒传播。在研究明白病源及传播的来龙去脉后,她先后通过电视台面向广大玉米种植户进行科普,并邀请记者用专业设备,跟她一起到农田里趴着找虫子、拍虫子特写,并站在农民的角度进行解说和科普,让种植户了解真相、稳定情绪。
为了更广泛和有效地进行普及,她几乎跑遍了即墨的所有村庄,带领农民到田间地头观察了解,将“灰飞虱”的图片、如何识别、如何防治印成明白纸,让农民知道将病毒防治转到“防虫治病”上,切断传播媒介就能解决问题,并连续几十次在即墨、青岛电台、电视栏目进行科普解说。结合即墨沿海地域特点,王志葵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并利用错期播种、换茬,以及提出用“回”字形由外及内喷洒农药等方式,可有效解决“粗缩病”问题。
田间地头、农村大集……都是她的办公场所。为帮助东部沿海地区农民研究如何更好地选种和种植,她在丰城镇和田横镇分别邀请农民开展玉米粗缩病防治试验,通过播期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确定了5月10日后播种患“病”重,也通过实验证明了“粗缩病”与播期的关系,筛选出农大-108、丹玉-86等种子品种更能抗病毒,从面上遏制住了这场病害,其方法在青岛市进行了推广。
实践赢得信赖,田间学校最受欢迎的“全科”老师
王志葵先后在植保站、农广校、土肥站、果茶花卉站等岗位上工作,对育种、栽培等有了全面的了解,逐步从农业的各个“专科”领域向“全科”领域发展。不仅通过个人努力,她还借力青岛农大的老师、自己的同学等专业力量,通过邀请专家到即墨进行试验和示范,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种植方面的各类“疑难杂症”,并与青岛理工大学土壤研究领域建立联系,借助高校提升即墨农业技术。
2010年,有市民拨打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栏目电话,反应自己种植的花生地“蛴螬”太多,严重影响产量,并征询解决办法。王志葵听说后,马上下乡开展调查,对该类害虫的产卵地、孵化时间、生长环境、伤害农作物方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在自己研究明白后,她又通过“生活在线”栏目帮助农民进行科普,面向种植农民反馈研究结果,并到各村庄的田间学校进行专题培训。提出了通过药物拌种或者每年7月12至7月15日下雨前对花生根部进行灌药,可以有效消杀此类害虫,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认可。许多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聘请她定期前去授课指导,为种植户切实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了增产增收。2011年4月11日,王志葵接受央视《新闻联播》栏目采访,并前后多次在央视亮相。
“我要对得起农民朋友的信任和托付,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只要能通过我的实践研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快乐。”王志葵表示。
无论是种植领域,还是在土壤领域,王志葵都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不管我们问王站长什么问题,她都能给我们解答上来,我们觉得说的太有道理了,方法简单、有针对性,也很实用,她就是我们的‘全科’专家,有了她的指导,我们很信任也很放心。”这是农民朋友对王志葵的评价。
借助社交平台,通过网络为农民科普服务
通过培训,王志葵成了田间学校的名人,茶农、果农等纷纷添加微信,并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发信息咨询。为此,她通过不同的微信群,经常为农民发提示信息,每到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总能看到她的提醒。施肥技术、土壤改良办法、农药喷洒策略……王志葵一边研究,一边对实用信息进行转发,微信群成了她与农民直接沟通的平台。
“多亏王站长给我们科普了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今年小麦穗期蚜虫比较多,我们咨询王站长用什么药?她来地里看了,让我们不要喷药,蚜虫天敌能够控制住蚜虫,起初我们不信,后来再到地里看,还真没怎么发现有蚜虫了!往年我们喷药连同蚜虫天敌也消灭了,很快残留的蚜虫就卷土重来,还得再喷第二遍,今年在王站指导下一遍药也不用喷,没减产还节约了两份药钱、两份工钱,我这1000亩地,就增收节支近3万元。”沃润家庭农场负责人赵辉高兴地说道。
在土壤改良领域,王志葵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并帮助不少家庭农场主解决了难题。其中,灵山街道沃家泊子村润丰家庭农场的于素霞就是受益人之一,她说:“我是在科普培训班上听了王站长关于土壤改良的课,感觉正好切合了困扰我多年的蓝莓风味问题,在她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酸碱度和中微量元素来改良土壤,蓝莓的风味越来越好了,现在慕名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产品供不用求,感觉她就是位为土壤和作物看病的老中医啊!”
在科普的道路上,王志葵用自己的经验和实际行动,为农业事业倾注了自己的春春,成为一名备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工作者”。
(李伟 高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