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6月14日,光绪帝一道谕旨颁下,青岛建置。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率部,从那遥远的蓬莱古城,浩浩荡荡,荷枪实弹,开进了胶州湾畔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蕞尔渔村。那一刻,无疑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不仅标志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横空出世,也标志着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开始向着一个名闻天下的大城市艰难地迈进。
诚然,章高元部的进驻,能不能算是青岛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的坐标,当时的青岛,到底该定位为小渔村还是小城镇,几多争议,不绝于耳。但,有一条确定无疑,当那首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歌,“一百年哟,多漫长……一个青青的岛,在中国,在东方。眼前的海哟,潮落又潮涨”,唱响这座城市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也唱出了几乎每一个青岛人的心声之时,1990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的提议,决定于1991年隆重举行纪念青岛建置100周年的系列活动。100年,弥足珍贵的时间节点。正是这个时间节点,让青岛这座城市的起点锚定在了1891年,也就是紫禁城里的那道圣旨郑重其事地签发的日子。
当章高元及其部下进驻之时,贫瘠荒凉的青岛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在“胶”“胶州”“胶州湾”“胶澳”之间来回转悠,飘忽不定。盖缘于这方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原本地位无足轻重,从行政隶属关系上便可见一斑,登(州)莱(州)青(州)道下设的胶州府,胶州府下设的即墨县,即墨县下设的仁化乡,仁化乡下设的文峰社,其行政级别,不过是区区一个“社”而已。如此重要的海防重镇,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竟然遭此漠视和慢待,足见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不堪与蒙昧。
驱散笼罩在青岛这方土地上的不堪与蒙昧乌云的,正是章高元的时代开启之后这里自觉不自觉地拥抱的近代化的文明。随着章高元的官兵进入青岛的,不光有德国原装进口的克虏伯大炮以及部分新式洋枪,还有已经诞生了半个世纪的摩尔斯有线电报机。
道口路上那座香火缭绕的“清溪庵”,如同前海沿的那座香客熙攘的“天后宫”,都是青岛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寄托希望、安抚灵魂的精神圣地。一脉脉乡愁正是从这些地方涌出,不绝如缕,贯穿始终。“清溪庵”边上,后来衍生出来一个庙会,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萝卜会”。“萝卜会”,与四方海云庵的“糖球会”一样,早已浸入青岛老百姓的血脉之中,演绎成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民俗文化符号,相沿成习,挥之不去了。
恰恰就在这最富有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清溪庵”“萝卜会”身边,所谓的“杨家村”的核心地带,诞生了青岛最早的近代化设施——电报房。
滴滴答答,奇异的电报声,飘出了“杨家村”的电报房,飘向了这座城市广阔无垠的天际。这不啻于一种唤醒。在近代化的浪潮激荡之下,青岛开始苏醒了,尽管这种苏醒是缓慢的而且是艰难的。
时光一下子穿越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年的“杨家村”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之下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赫赫有名的台东邮电局。此时此刻,坐落在台东一路上的那座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遮掩不住的绿色的邮电局,因应了那个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摇身一变成了无数怀揣着梦想和憧憬的有志青年流连忘返的精神圣地。
憋了整整十年的文学青年们,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扑向台东邮电局售卖报刊的柜台。多少清新、先锐且活力四射的文学刊物,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成为求知若渴以至于嗷嗷待哺的文学青年们趋之若鹜、争相购阅的对象。无巧不成书,不远处,还有另一个精神食粮的集散地,那就是位于威海路与台东一路交汇处的台东新华书店。这两个地方,犹如“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老台东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的“双子星座”,熠熠闪光了好长时间。一家主营报刊,一家主营图书,兼善并美,交相辉映,承载的都是那个正在渐行渐远岁月的美好记忆,铭刻的都是老台东永不磨灭的追求文明的星光。事实证明,老台东从来都不是一个文化荒漠,台东邮电局和台东新华书店曾经的辉煌,就是明证。
后来,时过境迁。台东邮电局拆掉了,异地重建的新的台东一路邮电局,规模小得多了,关键是神韵不复存在了,因为维持其神韵的那个特殊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语境完全无法复制了;威海路与台东一路拐角处曾经辉煌一时的台东新华书店那座老建筑,目前,人去楼空,正处于被拆迁的状态,而真正的台东新华书店则悄然隐身到经济狂潮的幕后,瑟瑟的,屈辱的,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台东步行街边上一条拥堵不堪的小小巷子中,找到了栖身的空间。
在一个纸质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脆弱的年代中,台东邮电局和台东新华书店的双双陨落,并非偶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犹记得,当台东邮电局那座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之际,多少当年在那个绿色的邮政大厅中释放青春激情的人们,忍不住,跑过去,拍照留念。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幕场景,试图挽留的,绝不仅仅是那座建筑的影像记忆,更是一代人曾经不可遏制向上走的梦想与希望。不知道,同负盛名的台东新华书店那座老楼现在又要告别这个世界了,有没有人赶过去为它送行,很有仪式感地,哪怕是拍几张照片、送上一个注目礼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