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东商圈中,利群一家独大、盛况空前,几乎成了这个商圈的代言人和代名词了,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光倒拨40多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台东商圈还有一家百货商店名气相当大,那就是坐落在“市场楼”中的“老二百”,也就是所谓的“青岛第二百货商店”,今天早已演变成了“千川百货商店”。
那首儿歌,“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耳熟能详,唱响在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耳畔,唤醒了多少人的乡土记忆。不过,住在清河路24号的我们,去一趟“街里”中山路并不容易。虽然,“大辫子”2路电车能从东镇开到中山路,但那区区几分钱的车票,对于囊中羞涩的我们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街里”不常去,身边的“市场楼”却常常光顾。
“市场楼”的前身就是“台东劝业场”,民国时代的产物。一个光线暗淡、黑布隆冬、前后串通的老式商场,一楼,卖土产特产的,二楼卖布匹衣物的。卖布的柜台很有意思,顾客割了几尺布后,钱款和票据啥的,由售货员麻利地用个卡子一夹,顺着横穿在上方的绳索,使劲儿一推,那卡子“出溜”就滑到了收银员那儿,收银员办理之后再将找零的钱款和票据“出溜”滑回柜台,省得顾客来回跑腿了,十分方便。
那是一个没有电脑的时代,购物结算全靠人工办理。在“市场楼”柜台和收银台的上方穿梭滑动的卡子,很温馨地承载了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市场楼”,宛若当年老台东的典型地标。这座老建筑,经历了太多的岁月磨砺与时光冲刷,满目沧桑,陈旧不堪。它周围,密如蛛网般聚集着形形色色的经营场所,比较出名的有大陆茶庄和新华池澡堂等“老字号”。茶叶,年轻人喝的不多,澡倒洗了不少。大杂院里没有在家洗澡的条件,尤其是天冷以后,凑付着用一盆水、一桶水洗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去澡堂子洗澡了。尤其是数九寒天,在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子里泡泡澡,惬意极了。当时,洗澡去得最多的,就数“市场楼”边上的那家新华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