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台东好故事】—— 铭刻在记忆中的老台东

0
分享至

老台东,对于青岛来说,无论如何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标。这个地标,最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并不是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孤零零的“点”的面目呈现,而是一个由无数丰富多彩、个性迥异的“点”所聚合成的“域”。正因为如此,它更多了一层“域”与生俱来的开放和包容的气质,而更少了一缕“点”很难避免的封闭和保守的色彩,折射出的恰恰就是这座拥有131年历史的海滨城市所独有的昂扬进取的性格与雅俗共赏的品位。

131年,时光飞逝,之于悠久绵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来说,不过是浩瀚史册中微不足道的一页篇章。然而,131年,岁月漫漫,之于这座后知后觉、后来居上的城市而言,却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全部履历。

翻开这座城市的履历,凝视这座城市的年轮,让人不禁惊叹沧海桑田、今夕何夕。是啊!在那个遥远的131年之前的活水源头上,我们分明能看到这座城市的雏形。

文化的双子星座:邮电局和新华书店

1891年6月14日,光绪帝一道谕旨颁下,青岛建置。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率部,从那遥远的蓬莱古城,浩浩荡荡,荷枪实弹,开进了胶州湾畔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蕞尔渔村。那一刻,无疑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不仅标志着青岛这座城市的横空出世,也标志着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开始向着一个名闻天下的大城市艰难地迈进。

诚然,章高元部的进驻,能不能算是青岛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的坐标,当时的青岛,到底该定位为小渔村还是小城镇,几多争议,不绝于耳。但,有一条确定无疑,当那首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歌,“一百年哟,多漫长……一个青青的岛,在中国,在东方。眼前的海哟,潮落又潮涨”,唱响这座城市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也唱出了几乎每一个青岛人的心声之时,1990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的提议,决定于1991年隆重举行纪念青岛建置100周年的系列活动。100年,弥足珍贵的时间节点。正是这个时间节点,让青岛这座城市的起点锚定在了1891年,也就是紫禁城里的那道圣旨郑重其事地签发的日子。

当章高元及其部下进驻之时,贫瘠荒凉的青岛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在“胶”“胶州”“胶州湾”“胶澳”之间来回转悠,飘忽不定。盖缘于这方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原本地位无足轻重,从行政隶属关系上便可见一斑,登(州)莱(州)青(州)道下设的胶州府,胶州府下设的即墨县,即墨县下设的仁化乡,仁化乡下设的文峰社,其行政级别,不过是区区一个“社”而已。如此重要的海防重镇,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竟然遭此漠视和慢待,足见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不堪与蒙昧。

驱散笼罩在青岛这方土地上的不堪与蒙昧乌云的,正是章高元的时代开启之后这里自觉不自觉地拥抱的近代化的文明。随着章高元的官兵进入青岛的,不光有德国原装进口的克虏伯大炮以及部分新式洋枪,还有已经诞生了半个世纪的摩尔斯有线电报机。

道口路上那座香火缭绕的“清溪庵”,如同前海沿的那座香客熙攘的“天后宫”,都是青岛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寄托希望、安抚灵魂的精神圣地。一脉脉乡愁正是从这些地方涌出,不绝如缕,贯穿始终。“清溪庵”边上,后来衍生出来一个庙会,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萝卜会”。“萝卜会”,与四方海云庵的“糖球会”一样,早已浸入青岛老百姓的血脉之中,演绎成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民俗文化符号,相沿成习,挥之不去了。

恰恰就在这最富有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清溪庵”“萝卜会”身边,所谓的“杨家村”的核心地带,诞生了青岛最早的近代化设施——电报房。

滴滴答答,奇异的电报声,飘出了“杨家村”的电报房,飘向了这座城市广阔无垠的天际。这不啻于一种唤醒。在近代化的浪潮激荡之下,青岛开始苏醒了,尽管这种苏醒是缓慢的而且是艰难的。

时光一下子穿越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年的“杨家村”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之下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赫赫有名的台东邮电局。此时此刻,坐落在台东一路上的那座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遮掩不住的绿色的邮电局,因应了那个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摇身一变成了无数怀揣着梦想和憧憬的有志青年流连忘返的精神圣地。

憋了整整十年的文学青年们,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扑向台东邮电局售卖报刊的柜台。多少清新、先锐且活力四射的文学刊物,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成为求知若渴以至于嗷嗷待哺的文学青年们趋之若鹜、争相购阅的对象。无巧不成书,不远处,还有另一个精神食粮的集散地,那就是位于威海路与台东一路交汇处的台东新华书店。这两个地方,犹如“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老台东不可多得的精神文化的“双子星座”,熠熠闪光了好长时间。一家主营报刊,一家主营图书,兼善并美,交相辉映,承载的都是那个正在渐行渐远岁月的美好记忆,铭刻的都是老台东永不磨灭的追求文明的星光。事实证明,老台东从来都不是一个文化荒漠,台东邮电局和台东新华书店曾经的辉煌,就是明证。

后来,时过境迁。台东邮电局拆掉了,异地重建的新的台东一路邮电局,规模小得多了,关键是神韵不复存在了,因为维持其神韵的那个特殊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时代语境完全无法复制了;威海路与台东一路拐角处曾经辉煌一时的台东新华书店那座老建筑,目前,人去楼空,正处于被拆迁的状态,而真正的台东新华书店则悄然隐身到经济狂潮的幕后,瑟瑟的,屈辱的,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台东步行街边上一条拥堵不堪的小小巷子中,找到了栖身的空间。

在一个纸质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脆弱的年代中,台东邮电局和台东新华书店的双双陨落,并非偶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犹记得,当台东邮电局那座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之际,多少当年在那个绿色的邮政大厅中释放青春激情的人们,忍不住,跑过去,拍照留念。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幕场景,试图挽留的,绝不仅仅是那座建筑的影像记忆,更是一代人曾经不可遏制向上走的梦想与希望。不知道,同负盛名的台东新华书店那座老楼现在又要告别这个世界了,有没有人赶过去为它送行,很有仪式感地,哪怕是拍几张照片、送上一个注目礼也好。

消逝了的烟火气:清河路24号大杂院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岛土著,老台东的一切早已熔铸进了我的记忆之中,永不消逝了。

小时候,家住清河路24号大杂院中。低矮逼仄的小平房,袅袅升腾起了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谁家做了什么好饭,四邻八舍都会闻到香味。加之那个时代生活节奏慢吞吞的,东家长西家短得一扯,足以让邻居之间保持你来我往的密切关系。

从这个大杂院走出的人中,还有当了外交官的呢。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姓许,在市委党校当老师,女主人姓吴,在42中当老师,养了俩孩子,儿子叫许晓春,女儿叫许晓雯,都曾是我的小伙伴。许晓春特别懂事,每天下午放学后都帮着父母忙里忙外做家务,往往是一边呼哧呼哧地拉着风箱,一边手不释卷地读书。烟火缭绕,呛得他咳嗽不已。就凭着这么一股子拼劲,“文革”一结束,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他考上大学之后,小他三四岁的妹妹许晓雯也金榜题名,同样考进了这所以培养外交官著称的学校。毕业之后,听说许晓春先是外派去了缅甸,担任商务参赞……随着岁月流逝,渐渐地断了联系,不知这许氏兄妹俩后来的情况了,估计依然在从事着外交官的工作。清河路24号大杂院的如烟往事,还有那曾经亲密无间的儿时的伙伴,成了我人生中最温馨的回忆,时不时地浮现出来,温暖着自己的心房。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位于老台东的清河路24号大杂院,早已不复存在,幻化成了一缕缕永不磨灭的记忆。遥想当年,清河路24号视野通透、四通八达,向北咫尺之遥就是那座中国大庙式的清河路基督教堂,向南几步开外就是台东邮电局,向东是曹县路上经常有救火车凄厉的警报声响起的火柴厂,向西则是商户层层叠叠汇聚着的“市场楼”。正因为从小生活在这个堪称老台东的核心地带,那里的鸡零狗碎、诸多细节,就这样涌进了我的记忆之中。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无数烟火气包裹着和熏陶着的历史碎片,便会喷薄而出、激荡不已,成为回望一个难忘时代的最佳坐标。

香飘永远的美食:台东二路的聚福楼

老台东,之于老青岛而言,算得上是人口稠密的平民生活区域了。老台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德国殖民时代。1897年胶州湾事件发生,德国对青岛开始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直到1914年,一战爆发,在日军的凌厉攻势面前,德国殖民者力有不逮、缴械投降,给青岛这座城市留下很深殖民地化创伤的这段历史才戛然而止。史料显示,在日德青岛之战中,老台东的很多地方成了双方激烈交火的战场,很多商铺和民宅被夷为平地。弹痕累累、遍体鳞伤的老台东,俨然成了那场战火的见证。

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老台东一直拥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称呼,那就是“上帝扔在人间的一个棋盘”。何以会有“棋盘”之说呢?原来,在青岛早期的城市规划之中,德国人将这里规划为劳工居住区,人为地辟出八条街道,即台东一路、台东二路、台东三路、台东四路、台东五路、台东六路、台东七路、台东八路。这八条马路整齐有序、并行不悖,勾勒出了老台东的基本轮廓。以此为核心,陆续出现了仲家洼、崂山大院、太平镇等大面积的棚户区,积聚着来自青岛周边乡村大量前来讨生活的劳工们。毕竟,从这里出发,到大港、小港、火柴厂、阳本印染厂、石棉厂、豆腐社、四方机厂等地务工,路途不远,较为方便。在青岛早期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机器轰鸣的厂房中,可以见到太多的栖身在台东棚户区的劳工们。所谓的“棋盘”,背后是无数劳工辛勤打拼的身影,是一部部用青春、汗水乃至热血写就的奋斗史和辛酸史。

打开尘封已久的老相册,不难发现,德国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的老台东的市井风情和人生百态。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那张老台东巡捕局周边小商小贩的老照片了。在那片荒凉的大地上,德国殖民者的“刀把子”已经清晰可见。突兀而起的巡捕局小楼,预示着一种统治的严酷,而散布四周的小商小贩和面孔黝黑的劳工们,则展现出了属于这方沃土的勃勃生机。中国人总能够在严酷的统治缝隙之中找到自我生存和自身发展的空间,这种无与伦比的韧性与坚毅,早已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是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逐渐氤氲开来的烟火气,代表了市井生活的原生态,更代表了对乡愁的追求和挽留。最能彰显这座城市乡土气息的,绝不是那些寄托着殖民者思乡愁绪的洋房洋楼,而是在这方土地上一直流淌着的中华文化的血脉和民族的情感,这个永远也割舍不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帧巡捕局周边景致的老照片,为后人留下了关于老台东市井生活的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富有艺术张力的生活描摹,令人难以忘怀。从中,我们能感受到131年前的先人们在老台东筚路蓝缕、开拓创业的艰辛与不易。

正是从那个起点开始,老台东一路走来,从青葱到成熟,从模糊不清到清晰明朗,最终成了我们如影随形、须臾不离的生活场域。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台东整天都弥漫着一股子诱人的、挥之不去的炸油条的味道,那味道是从位于台东二路的“老字号”饭店聚福楼里传出来的。

从清河路24号大院出发,路过台东医院,再过威海路,不远处,就是聚福楼。

台东医院,面积不大,年代久远。那座小楼,呈围屋状,中间有个天井。小楼边上,就是瘆人的太平间,经常有悲伤的哭喊声从里面传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就是一处死亡和恐怖的所在。“文革”后期,社会上流传着《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之类惊悚绝伦的反特故事。夏夜消暑,大杂院里的大人们摇着大蒲扇,慢条斯理、绘声绘色地讲着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这些故事,孩子们围拢在边上,听到了不少。于是,心理上就有了些许阴影。本来经过台东医院门口那个太平间时就有些害怕,脑子里涌进了这些故事之后,那就更是怕得不得了,简直胆战心惊,尤其是漆黑的夜晚,几乎不敢从那里经过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台东医院曾经接收了很多长途跋涉转运而来的伤员,门口临时搭起了不少竹竿子,上面晾晒着很多洗干净了的衣服。小小少年的我们,曾经凑过去瞅着、议论着,嘁嘁喳喳、似懂非懂。后来,这所医院迁走了,迁到了海泊河附近,摇身一变成了海慈医院。至于留下来的那座老楼,一直矗立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几经维修改造,依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依然没有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聚福楼,算得上是老台东最富盛名的饭店了。那里每天早上炸油条、炸馅饼的味道,简直太好闻了,一直珍存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里“最青岛”的甜沫,堪称一绝,色香味俱佳,不光食材,花生、红豆、粉丝、豆腐泡、豆腐皮、瘦肉丁,一应俱全,还有做工,熬得烂熟,浓浓的汤汁,香香的味道,入口即化,唇齿留香,好久好久都难以忘怀。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里,偶尔随着大人去打一次牙祭,都会感到和过年一般兴奋,而且,这兴奋感会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可惜了,在台东商圈整体改造的过程中,聚福楼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令人伤感不已。

飞来飞去的票据:市场楼中的老二百

今天的台东商圈中,利群一家独大、盛况空前,几乎成了这个商圈的代言人和代名词了,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光倒拨40多年,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台东商圈还有一家百货商店名气相当大,那就是坐落在“市场楼”中的“老二百”,也就是所谓的“青岛第二百货商店”,今天早已演变成了“千川百货商店”。

那首儿歌,“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耳熟能详,唱响在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耳畔,唤醒了多少人的乡土记忆。不过,住在清河路24号的我们,去一趟“街里”中山路并不容易。虽然,“大辫子”2路电车能从东镇开到中山路,但那区区几分钱的车票,对于囊中羞涩的我们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街里”不常去,身边的“市场楼”却常常光顾。

“市场楼”的前身就是“台东劝业场”,民国时代的产物。一个光线暗淡、黑布隆冬、前后串通的老式商场,一楼,卖土产特产的,二楼卖布匹衣物的。卖布的柜台很有意思,顾客割了几尺布后,钱款和票据啥的,由售货员麻利地用个卡子一夹,顺着横穿在上方的绳索,使劲儿一推,那卡子“出溜”就滑到了收银员那儿,收银员办理之后再将找零的钱款和票据“出溜”滑回柜台,省得顾客来回跑腿了,十分方便。

那是一个没有电脑的时代,购物结算全靠人工办理。在“市场楼”柜台和收银台的上方穿梭滑动的卡子,很温馨地承载了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

“市场楼”,宛若当年老台东的典型地标。这座老建筑,经历了太多的岁月磨砺与时光冲刷,满目沧桑,陈旧不堪。它周围,密如蛛网般聚集着形形色色的经营场所,比较出名的有大陆茶庄和新华池澡堂等“老字号”。茶叶,年轻人喝的不多,澡倒洗了不少。大杂院里没有在家洗澡的条件,尤其是天冷以后,凑付着用一盆水、一桶水洗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有去澡堂子洗澡了。尤其是数九寒天,在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子里泡泡澡,惬意极了。当时,洗澡去得最多的,就数“市场楼”边上的那家新华池了。

传片未到的尴尬:老台东三家电影院

老台东的文化生活有声有色。弹丸之地,竟然坐落着三家电影院:台东二路“市场楼”边上的遵义电影院、台东一路上的大光明电影院和云门一路上的台东电影院。

这三家电影院,对于我来说,印象都极为深刻。最早消失的那座遵义电影院,虽然距离“市场楼”最近,靠着我住的清河路24号大院也不远,但,我去的次数却不多。为什么呢?记得那家电影院在经过一番改造重修之后,内部座椅设计建造得愈发不合理了,平面而缺乏坡度,一旦不幸买到后半部分座位的电影票,那就只有伸长脖子费好大的劲才能越过前几排黑压压的人头,才能看清屏幕了。

大光明电影院,靠着我第一个工作单位青岛十九中很近,都在一条马路上。改革开放初期,还时兴包场看电影,学校经常包场看电影,我有机会经常涉足这家电影院,看过不少电影。

至于台东电影院,印象尤为深刻。改革开放之后,我家从清河路24号大杂院搬到了云门一路36号楼房。那个时候,能住上楼房已经是可喜可贺的大事了。记得搬家那一天,大杂院的邻居依依不舍,借来了两辆双轮的“地排车”,套上绳子,前拉后推,热热闹闹,将我们寒碜的家当搬进了楼房之中。住进新楼房之后,抑制不住的好奇,遂站在敞亮的阳台上四处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楼下的那座孤零零的小电影院——台东电影院。这家电影院本名叫做“慈光电影院”,文革中一度改名为“反修电影院”。改革开放之后,正式定名为台东电影院。

在那个结束动乱、百废待兴的时代,老台东的电影院见证了老百姓对文化的那种不可遏制的饥渴。印度电影《流浪者》开始放映了!消息一经传开,市民奔走相告,电影院门前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那一票难求的盛况,永远铭记在了老台东的历史中了。《流浪者》放映的那一段时间,每天只要站在我家的阳台上,就能看到楼下台东电影院门前拥堵的人群,感受到市民对解封了的外国电影一睹为快的热情。那是一个苦“样板戏”、苦“文化荒漠”久矣的集体深刻反思的表现,更是一个人人都渴望走向世界、走向改革开放、走向明媚春天的时代呼声的反映。记得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夏天,看电影的人们的心情与天气一样炽热。有时候,夜色深深了,昏黄的路灯映照之下,台东电影院前的人流和那暑热一样,都没有消散的迹象。

到电影院看电影,是那个时代很大众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在一个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抖音,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奢侈的年代,人们对电影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单一也单纯。坐在设施简陋的电影院里,看着看着电影,到了最精彩之处,往往会突然中断,屏幕上显示出四个大字“传片未到”。观众们虽然意犹未尽,但却并不觉得败兴,因为恰恰就是这个环节,会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欲罢不能、难舍难分的感觉。“传片未到”,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来,当时的电影胶片数量极为有限,一个片子往往需要靠骑着摩托车的传片员在各家电影院之间来回传递,而且紧锣密鼓,时间拿捏得比较准确。“传片未到”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转瞬即逝。

老台东,简直就是一幅青岛版的活化了的“清明上河图”。人间烟火,百味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容身之处。老台东,一曲荡气回肠的市井生活咏叹调!老台东,一个永不消逝的乡土文化孵化器!老台东,一篇回味无穷的城市进化大文章!昨天、今天、明天,在这里高度契合,杂糅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生生不息的力量。老台东的故事,一脉相承,不绝如缕,必将永远温暖着每一个青岛人的心。

文:陆安

延伸阅读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谁该为无人献血买单?全国血库告急,网友却声称让专家公务员献血

谁该为无人献血买单?全国血库告急,网友却声称让专家公务员献血

虎哥教育分享
2023-10-04 08:20:37
一个14岁孩子或将摧毁1400亿!曼谷枪击案和泰国顽疾:持枪合法!

一个14岁孩子或将摧毁1400亿!曼谷枪击案和泰国顽疾:持枪合法!

小兵聊社会
2023-10-04 21:30:38
男人将手指伸向女孩深处,女孩顿时露出奇怪的表情

男人将手指伸向女孩深处,女孩顿时露出奇怪的表情

新时代的两性情感
2023-10-04 20:39:15
佟丽娅游迪士尼被拍跟普通妇女无异,五五身材没肉感毫无气质

佟丽娅游迪士尼被拍跟普通妇女无异,五五身材没肉感毫无气质

大牌时尚笔记
2023-10-04 12:07:45
安徽一女医生嫁副省长儿子为妻,8年后才知丈夫的真实身份

安徽一女医生嫁副省长儿子为妻,8年后才知丈夫的真实身份

佳琪Feeling
2023-09-27 22:11:32
闹到河南祖坟!许家印出事后老家也乱了

闹到河南祖坟!许家印出事后老家也乱了

老李数码
2023-10-04 17:29:13
这是我当年高考的分数条,91年高考成绩为491分,距离中专只差2分

这是我当年高考的分数条,91年高考成绩为491分,距离中专只差2分

人情皆文史
2023-10-02 02:06:46
国米终于走在了找回自己的路上

国米终于走在了找回自己的路上

先锋生活大队长
2023-10-04 23:56:24
紧急通知!福建!台风“小犬”临阵退缩,虚惊一场!

紧急通知!福建!台风“小犬”临阵退缩,虚惊一场!

小陆搞笑日常
2023-10-05 01:11:21
21时,郑薇公布喜讯,李梦官宣最新决定,和张隆争议成历史

21时,郑薇公布喜讯,李梦官宣最新决定,和张隆争议成历史

东球弟
2023-10-04 15:07:57
CBA最新消息:曝杜锋即将卸任,杜润旺罕见表态,辽宁官宣新金主

CBA最新消息:曝杜锋即将卸任,杜润旺罕见表态,辽宁官宣新金主

不八不娱乐
2023-10-04 20:43:08
中国队历史性战胜伊朗!首次进入亚运会四强!

中国队历史性战胜伊朗!首次进入亚运会四强!

趣味的人生
2023-10-04 10:03:37
一家三口到海南旅游,6岁儿子下海游泳高烧不退病危:大脑像豆腐渣

一家三口到海南旅游,6岁儿子下海游泳高烧不退病危:大脑像豆腐渣

社会奇闻君
2023-09-27 17:58:43
“勾栏从来扮高雅”!这一次,广铁丑闻,撕开了多少干部的遮羞布

“勾栏从来扮高雅”!这一次,广铁丑闻,撕开了多少干部的遮羞布

爱文历史
2023-09-05 15:55:38
张雨霏并非稳赢 MVP评委会成立 魏纪中领衔 时间公布 三人争锋

张雨霏并非稳赢 MVP评委会成立 魏纪中领衔 时间公布 三人争锋

俩窝窝看球
2023-10-04 21:44:34
对比吴艳妮与苏炳添可以看出,广东人的性格究竟有有多么的朴实

对比吴艳妮与苏炳添可以看出,广东人的性格究竟有有多么的朴实

粤一箫
2023-10-04 12:51:50
曝Lisa内场合影照流出!通体雪白一马平川,“馒头”僵硬形状奇怪

曝Lisa内场合影照流出!通体雪白一马平川,“馒头”僵硬形状奇怪

妙旋小时间
2023-10-04 17:07:25
​亚美尼亚议会批准了《罗马规约》,意味着普京进入该国会被逮捕

​亚美尼亚议会批准了《罗马规约》,意味着普京进入该国会被逮捕

老马拉车莫少装
2023-10-03 22:28:52
脸都不要了?英伟达突然官宣,拜登团队开始来“暗”的了!

脸都不要了?英伟达突然官宣,拜登团队开始来“暗”的了!

全民历史观
2023-10-04 17:37:59
新型卖淫方式,正悄悄蔓延,让人预想不到,但却真实存在

新型卖淫方式,正悄悄蔓延,让人预想不到,但却真实存在

王小乖
2023-09-13 11:24:32
2023-10-05 01:56:49

头条要闻

中国男篮赛后一度取消发布会 随后又宣布愿意开发布会

头条要闻

中国男篮赛后一度取消发布会 随后又宣布愿意开发布会

财经要闻

存款特种兵 为4%利率跑遍全国

体育要闻

日本女足小将究竟是什么水平?

娱乐要闻

黄晓明回青岛老家过节聚餐照曝光

科技要闻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何给了这三位?

汽车要闻

雷克萨斯将发布全新纯电概念车 东京车展首次亮相

态度原创

本地
旅游
艺术
数码
手机

本地新闻

Lisa参演的疯马秀,究竟有多疯?

旅游要闻

国庆长假人都去哪儿了?

艺术要闻

松美术馆毛焰同名个展“毛焰” 穿引肖像中诗意的密度

数码要闻

华为WATCH GT 4等新品迪拜发布,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手机要闻

OPPO Find N3真机疑似曝光,外观大改,苹果抛弃的功能被它用上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