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四年来,实验室科研人员牢记嘱托,奋力攻关,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科技力量。
眼下,在位于青岛蓝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一款新型AUV水下自主潜航器进行安装调试,再过几个月,它们就要奔赴万米深海执行新一轮远洋探测任务。此前,这款设备首次在国内突破水下万米持续观测记录。
潘克厚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个信念”,这是总书记希望我们实现的一个目标,总书记对海洋的关心,对海洋科技的关心,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要再立新功,瞄准每一个山头去组织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和学科交叉中心,集聚全国海洋领域优势资源握指成拳,催生科研成果。
荆钊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
深海科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大科学,它这里面很多的前沿问题以及国家的需求,是不可能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得以解决的。深海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就是要打破这样的一个学科桎梏,支撑国家在双碳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海底资源和能源方面的战略需求。
在多学科支撑的基础上,实验室加速对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人才招引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通过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人才“跨单位聘任”等制度,组建了一支包括46位院士、共2200人的科研团队。四年来,实验室全年最高支撑科研项目261个,比2018年翻了六番;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00米级观测浮标;水下自主潜航器不久前成功下潜万米深渊。
任翀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它其实就是类似于一种在水下的无人机,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的平台,搭载我们不同的传感器,可以作为深海大型生物的这样一些考察,包括水体的采样,测量深海条件下面的温度盐度等等,要把我们的整个海洋实现一个透明化,实现全息化。
于潇 记者
散布在深远海的海洋科考设备正在源源不断地往我身后的“深蓝大脑”传输各种海洋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能够大大提升海洋观测和预测能力。
随着数据不断汇聚,实验室陆续发起“海底发现”“透明海洋”等项目协同攻关,通过构建海洋物联网体系,实现海洋的状态透明、变化透明,继而解决海洋环境变化、海洋能源和生物利用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潘克厚
形成一个气跟液,液体跟液体不同层,以及液体跟下面固体层之间的多圈层的观测和系统研究。后面慢慢实现了数据的共享,然后数据的定时全时自动传输,最后再加上系统组网变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与此同时,共享的科研数据也为远洋科考队伍提供了重要支撑,“边观测边科考”形成加速循环。如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组织科考船队规模由2018年的24艘科考船、500台套船载设备,增至37艘、800余台套。
毛军响 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 常务副局长 即墨区委副书记
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为支撑,建设四大千亩海洋产业园区,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蓝色经济增长点,打造蓝谷海洋科学城,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