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开展常态化金融教育,构建金融知识普及长效机制,在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青岛农商银行打造了全市首家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点、线、面”结合广泛传播金融知识,切实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素养。
强化中心点
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设置红色金融史长廊、金融知识讲堂、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等17个展区,综合运用了VR虚拟现实、3D模拟展示等智能技术30余项,陈列金融书籍、历史实物等教育产品50余种,是金融知识长效普及、开展党建联建活动的数字化主阵地。基地立足消费者金融需求,不断优化金融知识普及结构和内容,细分消费群体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及需求特征等因素,通过整体设计、项目式设计等方式,编写个人信息保护、征信的重要性、人民币起源、防范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的危害等金融教育课程16个,切实增强金融知识普及的针对性、有效性。揭牌以来,基地积极探索“基地+课堂”的实训模式,以专题讲授式教学为统领,灵活运用研讨式、互动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创新了“学员论坛”“宣教微沙龙”“专题小组”等教学形式,进一步增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畅通连接线
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配套上线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微信公众号,积极为社会推介优质金融宣教资源。专属公众号陆续开设“金融知识”“风险提示”“消保新闻”“案例警示”等栏目,举办“提高防骗‘免疫力’守护群众‘钱袋子’”“3·15消保宣传”等专题活动,截至6月末累计发布《关爱老年人,防范不法分子“角色扮演”》《一分钟了解信用卡的六个重要日期》《关于理财,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等原创金融知识普及图文21篇,还精选多件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短视频作品进行线上展播,《与虎谋皮》《愿者上钩》《狼狈为奸》《当妈妈遇上养老骗局》《睁大双眼,谨防征信修复陷阱》等30部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风险提示系列爆款微电影,巧妙结合了当前社会热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金融知识。《居家防疫 “宅”而不慌》《个人信息保护“说明书”》《“漫”说金融消费者八项权利》等原创精品教育漫画,对社会关注问题、新业态盲点进行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传销集资、窃取个人信息、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侵害。相关宣传材料共触及消费者56万余人次,切实推动金融“好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拓展服务面
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整合多平台线上直播和多渠道线下宣传等方式,全面拓展金融宣教的广度和深度。上线山东省互联网传媒平台“金融科普大讲堂”,组织骨干力量,选拔优秀宣讲师,以“红色金融史”为主题,将党的百年历史与金融业发展进程相结合,推动广大人民群众从金融业角度了解中国革命进程;参加“疫情无情 金融有爱”线上公益直播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倾听群众心声、开展政策解读,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向群众普及金融服务便利化措施。邀请党政机关、监管机构、金融同业、社会团体现场到访参观,对社会关注问题、新业态盲点及时开展风险提示。今年以来,共接待参观人数580余人,举办金融大讲堂17次,发放宣传材料2600余份。组织“小小银行家,点亮金融梦”“守护最美‘夕阳红’”“联建共建,做好社区金融管家”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村社、校园、养老院等基层一线,聚焦金融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通过讲解非法金融活动的现实案例、主要表现形式、惯用手段、防范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远离金融风险。多渠道宣传充分激活了金融知识普及和基层安全治理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形成层层示范、层层带动的整体效应和良好氛围,为辖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注入“稳定剂”,赢得广大群众一致“点赞”。
下一步,青岛市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将在关爱金融弱势群体、创新金融消费者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等方面,创新“金融科技+特色服务”优势,让不同消费群体“乐享”数字金融,实现更大范围消费公平,不断推动金融教育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构建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