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山路。
出生于1898年,仔细算算,今年已经有124岁了。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
老青岛人爱唤我“街里”,还为我编了歌谣,我也喜欢这个“小名”,透着股“亲切”。
百年岁月转瞬即逝,我随青岛“城长”,也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孙中山、康有为、梁实秋.....曾在此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大商业和大商家也曾在这纵横四海。
但我更是芸芸众生的舞台,在这里能寻到小作坊和小商人的独门绝技,更能看到寻常百姓家那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一代代勤劳、智慧青岛人在这里拼搏奋斗,也创造了我生机勃勃的鎏金时代。
“逛街里”对于那时的青岛人不仅是用消费娱悦了自己,更是怀着朴素的爱国之情,造就和支撑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的老字号。
“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吃药宏仁堂……”这句顺口溜也萦绕在老青岛们耳畔几十年。
那时候,每一个青岛人都离不开我。
时间如白马过隙,随青岛的东迁战略开始落地实施,我最终没有抵过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喜欢东部宽敞、现代的购物环境,而我则沉睡在了旧时光里,定格了模样。人们有时也会想起我,回来看看我,只是次数越来越少。
2022年,发动机的轰鸣声让我清醒,城市更新打开了我回归的大门,马路拓宽了、老里院修复了、停车场建起来了,银鱼巷、广德里、三江里相继开门纳客,上百家国内外优质品牌纷至沓来,我知道你们就要回来了。
就在这个夏日,灯光秀将我点亮,啤酒成为了我最好的邀请函,热闹的市集、精美的法餐、动感的音乐都是我为你们准备的见面礼。
我真高兴啊,你们终于回来了,我知道在你们心里从来没有把我忘记,你们想回来看看我有了什么新变化,我只想对你们说“欢迎回家”。
我,是一个青岛小嫚。
生在中山路、长在中山路。
小的时候,每到周末爷爷奶奶还就爱带我逛逛中山路。
中山路的美食充满着我的整个童年和青春的记忆,家里老人过寿,那必是要去春和楼,香酥鸡、油爆螺片都是必点菜;中山路上开了全市第一家肯德基,我吵着要吃,爷爷奶奶就带着我去买,老两口吃不惯洋快餐,就到附近买个青岛大包陪着我。高中的时候早恋,周末补课,跟对象吃个九龙、白玉就觉得很“展样”了,再来个王姐烧烤就更“滋”了。
我的太姥姥家就住在里院,一到过年,我就和小伙伴们在回廊里疯跑,跑累跑饿了,就随便钻进一家吃喝起来,那时候房子虽然小,但热闹、温暖,妈妈说住在里院从来不用担心下雨收被子,因为总会有老街坊帮你收起来,房檐上燕子窝里两只刚出生的小燕子叽叽喳喳的叫着,太姥姥说有燕子筑巢的地方,家和万事兴。
后来,我们都陆续搬走了,房子越住越大,也越住越远,兄弟姊妹们有的出了国,有的去了北上广。但我时常怀念小时候在街里打打闹闹的日子。
听说上街里开啤酒节了,我带着儿子来看看,街里变了又没完全变,还是那个老味道,但更干净、漂亮了,而我也还是那个青岛小嫚,只不过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儿子看着闪亮的大屏幕手舞足蹈,我好像也看见了那时爷爷奶奶带着我的样子,蹦蹦跳跳的走在中山路,物是人非,但是爱一直都在。
你好,中山路,今天我回来了。
你好,青岛小嫚,欢迎回家。
(通讯员:滕媛)